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
單霽翔眼中的吳良鏞:最愛北京城 對文物深情 |
|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3 12:55:59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
|
吳良鏞:不負凌云萬丈才
吳良鏞
單霽翔
前不久,90歲的吳良鏞教授獲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榮譽——國家最高科技獎。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稍微停歇一下,放一放手中的工作,而是一如既往地辛勞在講臺、案頭。當我到家中去看望吳良鏞教授時,他首先遞給我一部厚厚的《中國人居史》書稿,這已是第七次修改,他仍然在反復推敲,精益求精。雖已是九旬老人,吳良鏞教授堅持領我登上位居樓頂、從鄰居那里租借來的屋子,這里是他新的工作室,大量圖紙、資料堆滿房間,我知道在這里,他將開始新的工作。
吳先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文物的深情。針對毀棄歷史文化的現象,他曾氣憤地說,這已無異于將傳世字畫當作“紙漿”,將商周銅器當作“廢銅”來使用。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他就對城市建設缺乏地域特色的現象提出忠告:“城市不問大小、不分性質,一律規劃大廣場、大馬路、一條街,甚至對作為地方標志和驕傲的文物建筑也不加愛護,不是隨意拆毀就是偏要在它近旁建造高樓,似乎要與之一較高低;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抹煞地區差別,拋卻了我國城市建設的某些傳統”??上倪@些警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以致這類問題在不少城市建設中時常出現。
和他的老師梁思成一樣,吳先生最愛的是北京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多次指出北京舊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過分擁擠”,“沿著這個路子繼續下去,只能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好的拆了,濫的更濫,古城毀損,新建零亂”。2002年9月,他和侯仁之、鄭孝燮、宿白等25位專家、學者致信國家領導,題為《緊急呼吁——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告急》,強烈呼吁:“立即停止二環路以內所有成片的拆遷工作,迅速按照保護北京城區總體規劃格局和風格的要求,修改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3年8月,他又和周干峙、謝辰生等10位專家,提出在歷史文化名城中停止原有的“舊城改造”的政策建議。
和我們這些做實際工作的不同,吳良鏞先生是一個理論家,他提出了許多與我們這個時代相貼近的概念,這些概念反映了文化遺產保護在夾縫中求生存時的妥協。20世紀70年代末期,吳良鏞在領導北京什剎海規劃的研究時,明確提出了“有機更新”的思路,即質量較好、具有文物價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的予以修繕;已破敗的予以更新,同時強調歷史街區內的道路保留傳統的街坊體系?!坝袡C更新”理論在1987年開始的北京菊兒胡同住宅工程中得到實踐,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并獲得了聯合國的“世界人居獎”。吳先生在對此進行總結時指出,所謂“有機更新”即采用適當規模、合適尺度、依據改造的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促進北京舊城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
“有機更新”理論強調城市的新陳代謝,是一種逐漸的、連續的、自然的變化,遵從其內在的秩序和規律?!笆紫纫雅f城看作有生命的整體,即使是要精心保留的文物建筑,也不能當作‘木乃伊’,而要盡可能地派上適當的用途,即所謂舊建筑再利用。整個舊城更不能成為‘博物館城’,既然是有生命的整體,當然就要有新陳代謝。但不是大拆大改,而是要走‘有機更新’的道路,這一點道理要明確”。他的這些話今天讀來依然合情合理,令人深思。
“廣義建筑學”理論也是他最先提出來的。他認為,提出和探討“廣義建筑學”的目的,在于從更大的范圍內和更高的層次上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以進一步認識建筑學科的重要性和科學性,揭示它的內容之廣泛性和錯綜復雜性?!稄V義建筑學》是我國第一部現代建筑學系統性理論著作,吳良鏞教授認為,我們的研究不能僅滿足于房屋——聚落的“空間”以及其“實體”的一方面,還要看到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行為”等?!@對于文物博物館領域的工作啟發很大。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內涵的深化促使人們從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角度去分析和梳理文化遺產之間的內在聯系,保護對象更加普遍,工業遺產、鄉土建筑、20世紀遺產、老字號遺產等文化遺產類型得到廣泛重視。同時,與人類的發展過程有關的工藝、技術、禮儀、風俗習慣等非物質形態的傳統文化也被視為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而吳先生最孜孜以求的還是完善他所倡導的“人居環境科學”體系。在這一龐大的系統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以城市規劃、建筑與園林為核心,整合工程、社會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模式,以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居住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而不像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社會學那樣,只涉及人類聚居的某一部分。“我們的著眼點不能僅停留在一些風景名勝和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應該同等對待大地的不同角落,作為自然的一員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作為人們文化精神所寄托的人文環境”。吳先生有許多機會給地方官員上課,每一次他都不厭其煩地傳播這種人文理念。
以吳先生在教育界、文化界享有的聲譽,堪稱大師,但是吳先生總是稱自己為“建筑師”、“教師”、“學者”。作為一名教師,他以治學嚴謹著稱,對每一位學生嚴格把關,傾心關愛,無論是在他的研究室,還是在他的家中,晚輩后學都可以走進追求科學真理的廣闊天地和倡導獨立思考的學術空間。他強調學習的前瞻性,對涉及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他強調學習的系統性,要求在旁征博引的前提下加以融貫地研究;他強調學習的針對性,要求結合實際工作力爭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
“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遍L期以來,吳先生就是懷著這樣一顆赤子之心,傾力投入。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院長)
|
|
|
|
|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