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的邊界”開幕現場
2014年5月1日,“視覺的邊界”四人聯展在北京798 林大藝術中心拉開帷幕。此次展覽邀請了在當代視覺藝術探索方面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李山、孫良、尚揚和夏小萬,通過他們多年的實踐及作品的展示拓寬了觀眾對視覺的認識,奉上一場視覺盛宴。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王一妃女士指出,“視覺的邊界”以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極具代表性的這四位藝術家的創作作為研究對象,可以體現當代藝術中視覺研究客體的模糊性,而這種模糊性正體現了藝術家創作的“獨特性”。繪畫中視覺邊界的拓寬為外來學科的滲透增加了意義,當代藝術不會因為哲學而死,反而會因為外來學科的滲透而獲得頑強的生命力。
李山先生致辭
李山的生物藝術核心是生命基因修飾,是一種大生命意識。對于生物藝術,李山認為它必須通過生物基因工程的運作方式來完成作品,它與以往的生命意識題材的藝術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轉基因和基因重組思想為主導的藝術創作,所以生物藝術是一種必須有生物性和生物形狀的視覺藝術。李山的藝術具有強有力的生命力以及崇尚絕對自由,他從一開始就萌發了極強的“自我意識”,并將自己的觀念提純,最終形成個人的視覺系統。
李山先生在談及自己的生物藝術系列作品時表示,本次展覽呈現的作品本質上還是一個方案,仍處于未完成狀態。在生物藝術的領域中,應該要求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合作與共同,賦予作品繁殖能力,使其具有鮮活性和生命性。
尚揚先生致辭
視覺形式和材料在尚揚的作品中,不露痕跡地直接成為言說的主題。經過大量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將在學院中學習到的視覺語言層層剝離,最終描摹出純粹的意象繪畫,建立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繪畫視覺方式。
尚揚先生的《浴竹圖》系列作品以裝置繪畫的面貌呈現給觀眾,作品加入工業材料,力圖形成一種張力。在采訪時,尚揚指出,他的作品不是通過符號或者表現形式來體現中國因素,而是一直追尋深入地挖掘中國文化根性,從內在、氣息、內涵上對中國文化進行探究。文化是根,而遠非一種藝術符號或表達方式,在當代語境下,尚揚先生的作品將古典品質和當代精神共融,通過肌理、涂抹、偶然性的運用,以其獨特的方式體現其對視覺的探索和認知。
展覽現場
夏小萬先生致辭
展覽現場,夏小萬的作品引來眾多觀眾駐足。他將作品繪制在一張張玻璃板上疊加組合,最終形成一種立體繪畫的模式--“空間繪畫”。夏小萬指出,他從2003年開始探索這種繪畫方式,至今已經十余年。他希望用這種方式打破繪畫的平面約束,拓展繪畫的空間自由。他的作品是對繪畫本身的探索,而非裝置作品的概念。他表示,作品本身不是裝置,因而在作品選材和創作過程中會盡量削弱物質感,保持通透性和形式感,把空間元素添加到元繪畫主體的實驗中。
在談及對本次展覽“視覺的邊界”時,夏小萬表示,“視覺的邊界”不是單純意義的“門類”及“界線”的范疇,而是對“自由度”的討論。最大的約束往往是源于自己的,藝術家通過創作尋找一種“自由”,探索人類意識自由的邊界。
孫良先生致辭
孫良的創作以實驗性、繪畫性一直活躍于國際舞臺。和傳統的工筆繪畫相比,孫良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先將生命體物質化,又重新在物質化的生命體上重建屬于自己的精神想象空間。整個創作過程集血腥暴力與細膩柔美的視覺形式為一體,在視覺享受愉悅的同時啟發去想象生命的終結。從95 年開始,孫良就對皮面油畫十分感興趣,而這次“聯展中他的八幅皮面油畫新作,可以說,是他的皮面油畫創作的成熟作品。
展覽現場
林大藝術中心(北京)負責人王一妃(左一) 藝術家夏小萬(左二) 藝術家徐累(右一)
藝術中對于視覺研究的命題一直都被反復探討,自丹托提出《藝術終結論》之后,美學未死,哲學也并無取代藝術。當代藝術界中,很多藝術家創造出新的觀看和視覺邏輯,關于藝術創作中的視覺探索一直被推進。藝術未死,但界限卻被不斷打破,延伸出許多新的藝術形式。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