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第三屆中國設計及公共藝術大展舉行 352件作品展現三年來當代中國設計縮影

時間:2019-01-12 22:23:3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外觀

展覽現場

《韓熙載夜宴圖》設計作品

團扇

《韓熙載夜宴圖》中人物的身影動了起來,紅遍全球的襪鞋其實來自于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翱翔于宇宙,大山里的“非遺”工藝成為時尚界的寵兒...小到一把扇子,大到中國制造的高鐵;小到一個插座,大到生態修復工程,中國設計無處不在。

設計和藝術作為直通心靈的創造性勞動,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途徑,不僅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審美觀念和精神境界,也引領著社會風尚,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那么設計如何改變生活,生活又如何促進設計?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中的352件作品將給為你解答。

開幕式現場

2019年11月1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承辦,執行單位為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展期將持續至4月6日。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展覽組委會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群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展覽組委會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群在開幕式致辭中談到,設計、公共藝術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它們不僅深入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更已成為引領和改變生活的重要力量。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新時代 新生活”為主題,以問題為導向,將設計和公共藝術置于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總體框架中,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和策展團隊的作用,通過“案例”的結構和展示方式,廣泛挖掘2015年以來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領域的新進展新成果,講述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與新生活的關系,為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有價值的思考和實踐。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展覽組委會副主任汪一洋致辭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展覽組委會副主任汪一洋也在致辭中表示,設計與公共藝術是凝聚創新智慧、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最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藝術門類。作為部省合作、省地合作的國家級示范性文化品牌項目,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以文化為媒,為更好地向全球展示我國的設計及公共藝術優秀成果、引領和帶動藝術設計水平不斷提升、推動在不同領域不同產品不同理念的跨界融合提供了重要平臺,讓設計走進人民,走進千家萬戶,是廣東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窗口。

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展覽組委會主任陳如桂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展覽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范迪安致辭

展覽主題為“新時代·新生活”,一方面是對前兩屆展覽主題的延續和延伸,更進一步闡明并突出強調了設計和公共藝術的時代立場與價值取向。在展覽構成方式方面,采用“案例”的形式,將設計和公共藝術置于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總體框架中,關注其社會責任及背后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價值,凸顯“創新引領”與“生活關懷”的理念,廣泛挖掘2015年以來優秀設計和公共藝術成果,通過“案例”的組織,回應時代召喚,展示新時代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展覽分為傳統活化、形象傳播、中國智造、科藝融合、智慧城市、城鄉營造、品質空間、友好社區8個版塊,通過82個案例較為全面的呈現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的總體面貌,講述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與新生活的關系。

HEXA六足全地形機器人 張帆 2018年

小黑俠 北京零零無限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

設計與生活

“科藝融合”板塊展現由于產業應用的機遇,許多新技術轉化為深刻影響人民生活的日常用品,極大改變了當下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領域,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成為當代設計的重要命題,藝術地生活,是當代設計面向未來的重要動力。設計師在日用產品設計、人工智能設計、基于互聯網的新服務模式設計等等方面,將新技術及時轉換成為服務生活的產品,創造了無數新的可能。

沐浴星光 陳文令 2017年

船長之家 設計機構:直向建筑 主持建筑師:董功 2016年

“品質空間”板塊旨在探討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如何以人為核心,與城市發展需求相結合,服務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打造城市藝術景觀,塑造城市人文形象,提升城市空間品質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營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改善城市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為城市文化注入人文關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浦東新區繽紛社區建設 童明、韓羽嬌、李晨、付國平、陶松 2018年

失物招領 SenseTeam感觀·山河水 2018年

策展人 王紹強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生活和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它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與城市發展、社會治理等緊密相連。“友好社區”版塊展示在社區營造、環境改善、公共參與中關注普通人的生活與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城市新文化發展取得的成果。

《中國文化遺產活化》系列APP設計 童芳、盧毅、聶圣權、閆肅、徐子懿、費倩茹、朱志安、徐嘉儀、蘇婷 2015-2018年

Lisa管家機器人 許永興 2017年

設計與城鄉

“智慧城市”這一板塊集合了網絡與服務型app設計、城市智能管理、家庭日用設計等案例,討論在交通、業態、服務、居住等方面著力解決城市病突出問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東方品格的智慧城市,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天坑地漏》 胡泉純 2016年

中國美術學院民間藝術博物館 設計機構:隈研吾都市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隈研吾 2015年

百鳥林公共藝術裝置 章莉莉 梁鑫鑫 吳珂穎 吳元新 楊 芳 張居悅 2018年

“城鄉營造”板塊既涉及城市更新也關注設計、公共藝術如何服務于精準扶貧,展示在城鄉空間營造、城鄉產業轉型、地域文化發展、歷史記憶保留、舊區改造更新、區域活力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團扇 李晶 2018年

風荷舞 羅錚 2017年

竹里 設計機構:上海創盟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師:袁烽 2016年

《看見大山》 策展人:范煒焱,作者:胡建能、段正歡

設計與文化

“傳統活化”板塊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設計的影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設計師和消費者,中國設計也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傳統,將其與當代社會文化進行創造性結合,把傳統工藝活化、傳統形制活化,用傳統材料營造空間,重構中國古典生活美學,本土設計、東方設計、新中式等中國風格的設計漸趨活躍。

金磚五國峰會形象設計 東道設計 2017年

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形象設計 袁由敏、隋煥臣、方宏章 2016年

2022冬奧會形象設計 林存真 2017年

設計與大國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形象”也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形象傳播”板塊關注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用設計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傳播當代中國價值,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近年來,設計界在系列“主場外交”等活動中積極參與視覺設計、室內及環境設計、活動系統整體設計、禮品設計等,取得了豐碩成果。

ARJ21 國產支線噴氣式客機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

三寶機器人 許永新 2016年

“中國制造”在最近3年來呈現出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不僅體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制造業實現了成功轉型,也體現在全球化經濟的共享互通中,交通工具、通訊、人工智能、宇航技術、互聯網服務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智造”板塊中,設計師與科技工作者一起,系統攻關,基于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的設計應用,在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載人航天空間站系列化乘員設備 2016年-2018年

高速雙層動車組 李鵬飛 郭慶龍

中國現代設計史論研究的元老,美國亞森的設計學院的終身教授,王受之先生談到中國設計的發展速度時感概道:“我今天在展覽館里看到的高鐵、上海地鐵17號線等等,還有雙層高鐵設計,感覺好像做夢一樣。我們的設計走得非常快,這是我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并且民族的東西越來越多,并且表現得越來越自信。”

本次展覽活動召集人、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致辭

本次展覽活動召集人、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總結道:“本次展覽想讓普通觀眾能也看到中國設計的發展,看到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看到我們生活改善的一種動力和前瞻。同時展覽也給設計業界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和面向未來的平臺。只有通過案例的方式,呈現中國當代設計在解決社會問題、在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在解決中國的生活問題、解決產業轉型問題、傳統活化問題等等,才能從中看到設計師的追求,才能知道中國設計繼續行走的方向,以及保持一種跟國際競爭交流的信心。”

展覽學術論壇于當日下午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一層多功能廳舉行。重要學者、設計師和有關專家以“新時代 新生活——走向新時代的中國設計與公共藝術”為主題,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深入探討在新時代,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如何更好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創新探索和實踐經驗,為新時代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圖文/孟媛 部分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

展出董書兵作品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