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美術、鄉土寫實、生活流、85’新潮、理性繪畫、新具象、新學院派、新生代、玩世現實、艷俗藝術、政治波普、后波普、卡通一代、后89’中國新藝術、女性藝術、新文人畫、實驗水墨、觀念攝影、新攝影、后紀實攝影、后殖民主義、新繪畫、后感性、總體藝術、公寓藝術、四川畫派、后前衛藝術、更前衛藝術、批評性藝術、后抽象、意派、極多主義、抽象水墨、都市水墨、問題抽象、青春殘酷、70后、80后、果凍一代、獨生一代、新卡通……
據不完全和不嚴謹的統計,中國的現當代藝術發展至今,至少有40個以上的詞匯被用來描述藝術潮流和藝術現象,其中用來描述繪畫門類的詞匯最多。可以說,這種詞匯的“驚人”數據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藝術的“大躍進”,如果說經濟危機已經把當代藝術市場從“泡沫神話”打回原形,那么當下“喊口號”何時才會結束?
“口號”就是救命稻草?
曾經有人講:以前的策展人主要的工作是“騙錢”,現在的策展人主要的工作是“裝修”,策展人是包工頭。畫廊或投資人出錢給你“裝修”展覽,當然得搞得有名堂一點,你給的策劃案不“嚇”人是不行的,起碼展覽題目就得造出勢來,最好來個“XX一代”什么的,因為這將成為你下一次跟別的客戶談論的資本。那么你的“救命稻草”或“獨門絕學”到底有多厲害?
先來說說策展人們是怎么制造的詞匯。“要發現中國未來的藝術趨勢,就來看這個展覽!”2007年,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張晴策劃的“果凍時代”大型展覽的“宣言”氣勢磅礴。展覽的文章會不厭其煩的為你舉例:1985年第一條果凍生產線被引入中國,這大致也是1980年前后出生的年輕藝術家的少年時期,……“80后”藝術家因此被稱之為“透明的、輕盈的果凍一代”。策展人想向我們說明的其實是,果凍生產線第一次引進中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果凍的引進影響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并最終被挖掘,放大成課題,研究。這其中也提示了很重要的一點:只要照著互聯網的搜索引擎,你一定會找到讓你滿意的“生產線”,然后找來年輕藝術家,貼上“冷凍”或者“炭燒”等標簽,就可以大張旗鼓的通過展覽獲得藝術思潮標簽單。另外,為了防止以后藝術史不買你的單,導致自己做出不劃算的投資,建議發散思維,多Google幾個關鍵詞,多搞幾條生產線,抱著買彩票的心理,五中一還中不了的話,就十中一,萬一十中二就可以意外“驚喜”了。時間邏輯上而言,這是切實可行的辦法,只要你夠本事拉來贊助,只要機構給你的展覽預算可觀。因為假如哪天“80后”被證明是過氣了的,按照以上的辦法可以繼續抓腌“90后”,“00后”。另外,需要特別溫馨提示的是,你還可以套入習慣性話語,比如最流行的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最為風行的“政治波普”、“玩世潑皮”等潮流,功成名就,大勢己去,“80后”要與F4說再見……然后,“XX一代”漸成大勢。
無獨有偶,與“果凍一代”類似的還有“獨生一代”等。藝術家兼畫廊負責人黃巖不僅策劃了“獨生一代”的系列展覽,還撰寫了長篇文章闡釋“獨生一代”。除了黃巖的文筆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外(每一個長段落只有1-2個句號的段式可謂“獨樹一幟”),大體思路跟張晴殊途同歸,先是描述“獨生一代”的被制造,然后介入社會背景,最后則是闡釋“產品”的特點和優勢……
另外,也有一類與此相似,但又有些出入的詞匯制造。這一類詞匯是帶有總結性的創造,大致是把已經瀕臨滅絕的品種重新加工,擺上貨架,這類詞匯大都由年長策展人、批評家來操刀。這種類型有諸如批評家高名潞提出的“公寓藝術”(Apartment Art)。2008年,高名潞策劃了“中國公寓藝術1970s——1990s”展。批評家描述公寓這種私人空間是過去三十年間實驗和前衛藝術的存在方式之一,從“無名畫會”到“西單民主墻”,公寓都曾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緊接著大量藝術區和畫廊空間出現以后,“公寓藝術”被取代。這種展覽采用了“懷舊煽情戰略”,通過恢復歷史現象的原貌,通過作品、文獻和照片展示它的發展過程。說到這似乎很明顯了,說不定已經有人已經開始收集資料,比如現在藝術家工作室不是平房大院,就是工廠改造(時髦的說法叫LOFT),完全可以按照這種思路再造出個“LOFT藝術”,“大院藝術”,想必也可以相當的高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