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街景 資料圖片
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的火車站附近有一片街區,這里云集著很多中國的店鋪,這些店鋪大部分以批發服裝為主,據說生意相當不錯。但是前些日子,當地居民向羅馬市政府請愿,要求取締這些中國店鋪——一些大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商家們,基本上都是老實做生意的良民,既不違法亂紀也沒破壞當地的環境衛生,而他們的存在為什么引起當地人的不快呢?
原因聽起來有些令人不解,其理由是中國批發商的存在破壞了當地的人文環境。
羅馬火車站附近的街區原本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建筑以五六層的老房子為主,樓上是住宅,一樓的商鋪則是一家家的咖啡館、面包店、花店、理發館、熟食店、服裝店以及藝術品店等,住在樓上的居民一下樓就可以泡泡咖啡館、酒吧,或者很方便地買到蔬菜面包香腸,生活頗為愜意。
而喜歡藝術的意大利人比較講究生活的情趣。我看到過許多意大利當地人開的商店,有一些商店猛一看甚至都不知道是以賣什么為主的。譬如說,看上去明明是服裝店,但店堂里卻擺著許多與服裝不怎么“搭界”的藝術品以及漂亮的鮮花綠植;有的店明明是理發館,卻也在店里陳設著老古董……
后來,一家家以批發服裝為主的中國店鋪逐漸取代了樓下的咖啡館、面包店乃至藝術品商店,住在樓上的居民們再也不能過那種下樓就能喝杯咖啡,出門就能買束鮮花的日子了。
出于好奇,我也曾一家家參觀過當地的中國店鋪,發現這些店鋪的存在的確有它的問題:因為主要做服裝批發生意,所以每家店里都擺滿了供批發的服裝——熟知服裝批發行業的人或許知道,做批發生意主要是以量取勝,而品種卻并不豐富。還有一個更讓當地人不滿的特點,中國的服裝店為了盡可能多地展示商品,不再像意大利人那樣在店堂里擺設鮮花或者藝術品之類額外的東西,這樣的店對當地人來說實在缺乏魅力,住在樓上的居民有條件的就搬到了別的地方,搬不走的就只有抱怨了。
我觀察過在此開店的中國店主,他們大多是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農民,本身在文化修養藝術修養上存在著欠缺,很多人雖然身在羅馬卻并不通曉意大利語——更主要的是在他們的成長背景中并沒有受到過真正的美育教育,又怎能苛求他們也像意大利人那樣在服裝店里擺上鮮花和藝術品呢?
都知道知識就是生產力的道理,其實藝術也同樣是生產力,美學素養同樣能促進生產力。殊不知那些擺滿藝術品的服裝店恰恰能提高整個店的美學層次,從而為店主人帶來更多的生意和更高的利潤。遺憾的是國內的中小學教育恰恰缺乏這方面的培養,連必要的體育課都是能免則免,更別提音樂美術等藝術素養課了。這就導致了我們的許多大學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不會聽音樂會、不會欣賞美術作品甚至不懂得穿衣打扮。
幾年前我偶然認識了一對來自日本的夫婦,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都沒有上過大學。這對夫婦在北京開了一家日本料理店。這家小小的日本餐館,從門頭的風格到店堂的裝修布置全是夫婦倆自己設計的,有著很高的品位,不知道的還以為出自某個專業的設計團隊。事實證明這樣有品位的小店也受到了包括僑居在北京的日本人在內的北京顧客的歡迎。
我們的國家已經走出了貧困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小康,我們的大中小城市乃至村鎮集市也逐步地走向了商業繁榮,但是在大小城市的街邊一家家名稱粗俗裝修粗俗的店鋪非但沒有給所在的城市鄉鎮帶來視覺的享受,甚至極大地破壞了我們悠久的美學傳統。我們的諸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這樣較為先進的城市甚至都找不出一條由眾多有品位的商店連續而成的商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吧!
藝術也是生產力,一個“藝術了”的城市又何嘗不能走向繁榮呢?(文/徐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