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在衰退,很難理解為什么藝術市場仍然保持強健。
在11月早期備受關注的夜場拍賣上,三大主要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和菲利普斯——在當代藝術拍賣專場上收獲的6.33億美元成交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許多作品創下了成交紀錄,流拍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各拍賣行通過一種被稱為“第三方擔保”或“不可撤回競價”的手段,來促進藝術市場的繁榮、降低市場的不穩定性——即在拍賣前約定將某件作品以最低價格賣給擔保方,最后即使這件作品未成交,擔保方也要以這個價格買下作品。這樣的金融協議自然是秘密進行的,并且隱藏著可能的利益紛爭。許多經銷商表示,這種協議扭曲了自由市場。
從上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各拍賣行就以自己為擔保方,鼓勵藏家賣出自己的作品。在市場崩潰的2008年秋天,佳士得和蘇富比不得不為他們提供了擔保、但最終未成功交易的作品支付了至少2億美元。現在,主要的拍賣行都寧愿把這一金融風險轉嫁給第三方。
由第三方資助的第一批擔保,應該要追溯至1999年的11月。當時,蘇富比找到了一位贊助人為畢加索的作品《Seated Woman in a Garden》提供4000萬美元的擔保。自2000年以來,兩大拍賣行都展開了與界外金融家的合作,他們大多是現金充裕的經銷商,對個體藝術家的特定市場非常了解。此外還有大約30至40名藏家為拍賣行提供擔保,例如對沖基金SAC Capital的創始人史蒂夫·科恩,以及卡塔爾王室。
外界很少有人了解這些協議是如何達成的。2008年9月,蘇富比開始在拍賣目錄上標注一些小符號,以此區別由蘇富比或第三方提供擔保的拍品。一個月后,佳士得也采取了相同的行動,但擔保方的身份及其擔保金額仍然沒有公開。
在第三方擔保賺取“融資費用”的方式上,蘇富比與佳士得有明顯差異。在佳士得,無論擔保方最后是否買走作品,他們都將獲得相應的費用;而在蘇富比,擔保方只有在作品并非由他們買走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費用。這樣的風險和利益都十分巨大,一名擔保者通過一件拍品,就可能賺到數百萬美元。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這種差異,也影響了擔保方和拍賣行進行合作的方式。
除了收益費用,經銷商和收藏家成為擔保方的動機還有很多。也許他們是想擁有某件特定的大師作品,或是大比例地獲得某位藝術家的作品;又或者,他們熱衷于與拍賣行“建立關系網”,由此獲得秘密資料,例如某件作品的最低拍賣價格。
好的拍賣行都會上演一些戲劇化的“場面”,創造市場繁榮的假象。從歷史上來說,一次成功的交易至少需要兩名競價者。而有時候,擔保方會導致一次“公開的私人交易”產生,擔保人其實是其中唯一的競價者。當某位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價格只能通過這種幕后的、一對一的交易達到時,這真能表現出真實的藝術市場嗎?
沒有人愿意毀掉拍賣會夜場的娛樂價值,但當代藝術已面臨足夠多的信譽問題。“行業慣例應當緊跟當前藝術的價值。”藝術投資與顧問公司Artvest Partners的邁克爾·普拉梅爾與杰夫·拉賓表示,“我們需要更高的透明度以及道德,因為我們是在拿著如此多的金錢冒險。”
略過金錢不談,如果拍賣行能夠報道真實價格、公開保留價格,以及第三方擔保者的話,那么市場將會公平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