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唱片淪為宣傳噱頭 唱片公司在落寞中求轉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2 16:32:42 | 文章來源: 新聞晨報

黃舒駿在《改變1995》中這樣唱過:“全臺灣都在R&B,全美國都在RAP,只有流行沒有音樂,我看你眼不見為凈也是好事一件……”這首歌仿佛是華語音樂唱響的墓志銘。

日前,太合麥田的CEO宋柯表示,唱片公司的功能已經弱化,“歌手找唱片公司宣傳,不如在微博上找姚晨”。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曾經簽過布蘭妮、賈斯汀等大牌明星的Jive唱片、Arista唱片和J唱片公司也宣布倒閉,這似乎進一步說明唱片已是“窮途陌路”。唱片公司的現狀是否真的如此?業內人士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唱片淪為宣傳噱頭

業內人士梁小姐向記者闡述了現在唱片行業的現狀,“以前唱片公司一張唱片能賣到100多萬張,按照一張3元的收益也能到300萬元,現在一張能賣到5萬就是大賣了,收益也就15萬元,這還不夠一張專輯的制作成本。而按照收支比例來說,實體已經忽略了,大的唱片公司像環球這種有很多歌曲的版權,靠版權還能有收益,版權少的公司如果拿不到藝人的經紀分成,就很難養活。”所以,現在唱片已經完全成為歌手的宣傳名片。

實體唱片不賣錢,新媒體收益難成氣候,藝人的主要收益要來自商業演出和廣告等。她以蕭亞軒為例,“蕭亞軒就是由金牌出資做唱片,唱片的版權歸金牌,數字、實體唱片的收益歸金牌。但她接一個廣告,收益就夠一個唱片公司忙活一年了。而演出如果按照80萬元一場,唱片賣到吐才能有這個數字,現在市場上,知名度對藝人的幫助高過歌曲。”所以,唱片公司的宣傳更加系統,“一些新人發唱片還要自己出渠道錢和生產成本費,但提高知名度是很難的”。

數字音樂偷偷賺錢

據統計,2010年網絡音樂收入23億元,無線音樂收入20億元,大型演唱會收入13.2億元,電信運營商的音樂增值服務收入279億元——而電影2010年的票房不過101億元。梁小姐說,大眾的音樂消費模式已經根本轉變了,“只不過,這些收入和作品、藝人、創作者、實體之間缺乏良性循環,導致收益到不了作者和唱片公司,這是怪現象”。

這也是直接導致宋柯發表音樂產業末日論的原因,“音樂產業目前最大的悲劇,不是發生在互聯網和運營商身上,更不是發生在詞、曲創作者身上,他們的收入都節節攀升,只有唱片公司哀嚎一片。由于版權意識淡漠、行業操作不公正以及缺乏有效的第三方評估,唱片公司已經成為整個產業鏈中的弱者。”唱片公司不具備跟互聯網企業和運營商叫板的實力,因此宋柯表示,如果不能通過強有力的資本整合,迅速做出一家“壟斷”市場份額35%以上的唱片公司,那么國內唱片公司基本上只有兩個抉擇——要么倒閉,要么轉型。

唱片公司謀求轉型

以金牌大風為例,從單純的唱片公司轉型為全能娛樂公司,在宋柯看來,以往他會覺得這是不務正業,現在他認為,市場如果不改變現狀的話,唱片這條路必定是死路。像EMI早前退出華語市場,就是因為固守實體唱片這一傳統方式,最終被淘汰;老牌唱片公司Jive唱片、Arista唱片和J唱片的倒閉,便是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

宋柯稱,自己就是因為提早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沒有讓“消亡”發生在自己公司身上,“我們公司早就不叫唱片公司了,叫音樂公司,目前,我的公司非但沒死,還盈利了”。他解釋說,如今發一張唱片或單曲變得很容易,不但制作門檻低,連營銷的門檻也變低了,在博客、論壇、微博上發都可以,通過最時髦的技術平臺來實現;但是掙錢就要回到最傳統的方式,當然主要靠的是版稅和藝人經紀收入分成,作為維持公司運轉的模式,現在我已經看不到它的希望了。”所以,他不想簽藝人了,也沒有過多地挽留李宇春,“想做點別的,未來轉型成影視、經紀或者演出公司,都是不錯的選擇。”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