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是一所設計學校,成立于二戰后的德國。名字本身的意義是“house of building”。它的建立者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立志在設計和教育方面要和過去的習俗一刀兩斷。他雇用有才華的教師來授課,然后這些教師會挑選出他們的得意門生來執教。 目的是用符合機器時代的簡潔風格取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設計風格。包豪斯的首創逐漸發展成一項運動,將白色的室內設計、躺椅和玻璃摩天樓帶進了我們的生活。這個運動的發起者另有其人——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就是其中一個。但是包豪斯開了一個好頭,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嶄新的、有抱負的設計產品——我稱其為“包豪斯理想”。 包豪斯的教師,以其共有的目標和教學方法,將作為本書探索其歷史蹤跡的起點。 包豪斯的教師都是實干的藝術家和設計師。1933年包豪斯解散之后,許多教師都在美國大展身手且影響很大。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陳有下列所有包豪斯教師的作品: 安妮·艾爾伯斯(Anni Albers)——紡織品設計師。起先在包豪斯學習編織,后在包豪斯執教。后來她和丈夫約瑟夫·艾爾伯斯一起去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在那里任教16年。她的紡織設計承襲了她的老師保羅·克利的畫作風格。她曾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表演過獨角戲時裝秀(One Woman Show)。 約瑟夫·艾爾伯斯(Josef Albers)——畫家。他最聞名遐邇的成就是一系列色彩研究,叫做“向正方形致敬”。他先在包豪斯就讀,后成為教師。1933年后,他在黑山學院執教。他在那里的同伴有約翰·凱奇、摩斯?康寧漢、羅伯特·勞森伯格和巴克明斯特·富勒。他作為耶魯設計系主任結束了職業生涯。 拉斯洛·莫合利-那基(Laszlo Moholy-Nagy)——攝影師、設計師和雕刻師。他因非傳統材料——金屬、塑料和電線制作的抽象雕塑而聞名。他的成就還有把空間壓縮成動態二維構成的照片和照片拼貼。包豪斯解散之后,他在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為包豪斯的繼任機構。新包豪斯后來與伊利諾伊工學院合并。 赫伯特·拜爾(Herbert Bayer)——平面設計師。曾在包豪斯學習繪畫,后成立包豪斯印刷廣告工作室。主要成就是非襯線字體,他稱之為“通用字體”。從1938年開始,他在美國做平面設計師。著名作品包括為美國集裝箱公司設計的一系列藝術插畫廣告,被稱為“Great Ideas of Western Man”。 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設計師、建筑師。先就讀于包豪斯,后在包豪斯執教。他設計的幾把椅子迄今都是搶手貨。后來他在美國做了建筑師,作品包括惠特尼博物館和位于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建筑師。他的建筑被稱為現代設計里最純潔最高雅的作品。他在1930年到1933年之間領導包豪斯。包豪斯解散后,他到了芝加哥,為伊利諾伊工學院建了一個新校區。他在芝加哥和紐約建造的摩天大樓,以及在柏林建造的公共建筑,都是玻璃箱的變體。現代藝術博物館陳有他的精選論文集。 保羅·克利(Paul Klee)——藝術家。盡管他的朋友都是表現派畫家,他自己的作品卻是安靜小巧——以靈巧之手快速繪制的夢境意象。他試圖像孩子一樣,對空蕩蕩的白紙產生自發反應。這種對技術的不信任使他根本不像老師。他相信線條和顏色有內在的交流屬性——這也正是他所教授的內容。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畫家。他出生于俄國,去德國參加了前衛派。就像克利一樣,他也認為顏色和形式會傳達信息,這種信息與它們所表現的自然物體截然不同。為了探索這種語言,他發明了抽象繪畫。他的作品是紐約所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的中流砥柱。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建筑師。他成立了包豪斯,將工匠和藝術家匯集一堂,打破了行業屏障。作為推進建筑國際風格的動力,他于1938年到美國哈佛大學任教。后來,他成為設計研究所的負責人,成立了一家劍橋建筑實體——建筑師聯會。 利奧尼?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畫家、平面藝術家,畢生的表現派畫家。他曾是德國的一位漫畫家,后在包豪斯教授平面藝術。他因畫鋸齒狀矩形的建筑物輪廓而聞名,在紐約結束了職業生涯。1944年,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了他的作品回顧展覽。 顧達·斯托茲(Gunta Stoltzl)——紡織品設計師,包豪斯紡織工作室的負責人。她的設計和抽象壁毯在歐洲的影響力可以和安妮·艾爾伯斯的圖案在美國的影響力相媲美。 約翰內斯·伊滕(Johannes Itten)——畫家,理論家。他設計了包豪斯的入門教程——學生學會如何處理顏色、形狀和材料。他從拜火教吸收了視覺秩序和和諧的理念(拜火教是基于波斯索羅亞斯德教而建立的當代宗教)。自從包豪斯把重點轉移到工業產品上之后,他就離開了包豪斯。他余生都致力于教授知識和寫作,他的關于顏色和形狀的書籍仍在出版。 瑪麗安娜·布蘭德(Marianne Brandt)——設計師。她在包豪斯設計的茶壺和銀質器具,因其簡潔的幾何輪廓,現在仍極受收藏家的青睞。銀制品從來都不會大量生產,但是她的金屬臺燈卻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教授壁畫、雕刻和劇院設計。他最聞名遐邇的是包豪斯劇院。在里面,學生將自己填充成格式化人形來表演舞蹈和啞劇。盡管他是一位擅長激發靈感的教師,但是他的理念并沒有作為包豪斯的設計遺產流傳下來。 面對工業化的來勢洶洶,包豪斯的設計師沒有驚慌失措,相反,他們想要掌控工業化趨勢——創造匹茲堡和曼徹斯特那樣的工業城鎮以及開發一戰中的致死技術。他們的夢想是制作意義非凡、賞心悅目的成品,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身心健康和勃勃生機。他們非常清醒地意識到要走在時代前列。 他們的作品和思想構成了現代設計的基礎。下面,我不是要詳細講述包豪斯的歷史,而是要說明為什么包豪斯會長盛不衰: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永不磨滅的包豪斯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