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投資導刊》/ S 孟海東 / M S:請您介紹一下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基本情況。 M: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成立于1996年12月,是北京市委宣傳部根據北京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和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的定位,聯合北京有關文化機構和新聞媒體發起創立。作為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社會第三方組織,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北京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工作:文化為社會服務,大業賴各界共興。 “文化為社會服務”可劃分為展覽展示、吸納資源、鼓勵創新、文化交流等四項功能,基金會通過這四個方面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大業賴各界共興”就是與社會各界合作、互動,依托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有效平臺,聚集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致力于首都文化的發展。 S:請您介紹一下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公益文化活動的具體情況。 M:2007年初,我上任伊始,提出了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的發展思路,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推動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首都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首先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號召,于2007年提出了設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基金,計劃以和諧社區公益文化活動為起點,逐步拓展到和諧交通、和諧環境等公益項目,最終形成基金會“和諧工程”的品牌。2007年3月,率先啟動了“和諧社區文化專項基金”,截止目前,已開展了30多項公益社區文化活動。 其次是在當代藝術方面。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在2007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提出“構筑本土支持體系,引領中國藝術發展”的戰略思路。在這一思路下,先后啟動了“宋莊當代文化專項基金”、“798藝術基金”、“北京當代藝術推廣專項基金”、“藝術北京專項基金”、“周昌新藝術基金”、“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專項基金”、“國際藝術授權專項基金”等7個當代藝術基金,初步形成了包括原創、展覽、展示、交易、收藏和理論研究等各個藝術環節的本土支持體系,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力推中華民族自有藝術品牌。 第三個方面的規劃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從2007年至今,基金會組織舉辦了中德、中日、中韓、中奧、中美間共10項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其中“對話”項目是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國際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源于2007年在素有“德國之角”美譽的科布倫茨市舉辦的“對話Ⅰ——中德藝術家聯展”。此后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舉辦四屆。我們還舉辦北京國際文化藝術沙龍系列活動,今年已先后推出“德國經典油畫的品鑒與欣賞”、“法國現代油畫作品解析”、“文心雅集——紫砂文化鑒賞”、“品茗啜飲——中華茶文化鑒賞”等講座。9月26日,我們舉辦了“東西對話:攝影·發展·未來”沙龍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中國攝影家李少白和德國攝影家佛蘭克·帕爾默(Frank p. palmer)從東西方兩個角度通過攝影作品產生對話,在互動環節,與近百位攝影愛好者現場分享了攝影理念和照片后面的故事。這個沙龍活動是公眾藝術教育的一個環節。 S:基金會有很多專項基金,尤其當代藝術發展基金的分類最多,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基金會更注重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 M:上面提及的三個方面的規劃應該是平衡發展的。只是近3年來,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在當代藝術方面啟動的專項基金和開展的項目更多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存在著潛在危機,即西方資本大量介入,而本土收藏、支持力量不足,這樣會導致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的藝術趣味和價值標準的依賴,甚至會出現藝術創作投西方所好的傾向。為引領中國當代藝術健康發展,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設立并啟動了7個當代藝術專項基金,構筑起本土支持體系,加強中國當代藝術的自我話語權。 S:目前整個基金會的運行情況和取得的社會效益及反響如何? M:我認為基金會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社會風尚的引領。應該說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近3年來取得了可喜成績,在社區文化、當代藝術、國際交流3個方面為首都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深入基層,組織文化藝術表演團體進社區,為社區百姓送去歡樂與笑聲。 S: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在發展中面臨著哪些挑戰?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M: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于社會各界對文化的關注程度,我們在和社會各界的接觸中發現:各界對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未從經濟利益的視角中跳離出來。我們工作能夠取得突破的關鍵還在于社會對文化的關注與支持程度。 當然在我們的工作中,可以感覺到人們對文化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希望文化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前我們關注衣食住行,現在關注怎么衣食住行,這就是追求文化品質的開始。這也為文化藝術的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