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當代藝術曾是襁褓中的嬰兒,如今剛剛可以獨立行走,2008年的金融危機卻給了成長在階段性“巔峰期”的它,當頭一棒。 為當代藝術埋單的藏家一夜之間煙消云散,原來的訂單成了一張白紙,哪怕當時藝術市場的某些一二線藝術家,也受到了影響,迎合跟隨市場潮流的藝術家更是曇花一現,首先被市場所淘汰,再也沒了風光幻影。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況讓當代藝術的先鋒陣地798藝術區的畫廊數量急劇下降,難道這么快就到了秋風落葉之時? 一時間,圍繞著當代藝術前景的話題風起云涌,有積極的,有消沉的,藝術家、批評家、收藏家、畫廊和拍賣行的老板們開始了一場深刻的反思…… 鑒于當代藝術家在市場中起落沉浮的變化,傳是拍賣中國現當代藝術品部的負責人閻安開出3個條件:首先,藝術家的自我推進很重要。創作中不管是對于人性內部或是社會外部的思考尤其重要,這樣的作品能讓人透過畫面感受到其蘊含的力量;再次,藝術家的“背后推手”直接與市場對接,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最后,作品價格應該符合市場規律,循序漸進。價格被催生得愈快,反而落得難以收場而最終退居幕后。經過嚴重炒作的藝術家情況大都不樂觀。 針對藝術審美的時代性及選擇標準,當代藝術評論家楊衛表示,人的審美是不斷變化的,藝術市場也有自己的興衰周期,每個時代所選擇的藝術家有所不同,它決定著某個時間段的市場走向。但藝術家的藝術性最終都會表現在學術上。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指出,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中的變動,不單純是因其學術問題。它涵蓋了人的社會活動能力,周圍的資本運作狀態,媒體推廣效應,資本儲蓄后對市場進行的有效操作等(這種操作包括藏家和機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因素交織而成,很難用某些具體原因說明。
正如美麗道藝術空間的藝術總監張英劍所說,市場中“下沉”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一,創作力始終旺盛的藝術家,會在不同時期階段性地創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如隋建國、曾梵志、尹朝陽等即是這樣的藝術家。而藝術創新的持續性并非每個藝術家都具備。如果只是趕上了某一陣藝術風尚,而沒有更深入的藝術追求,在潮流過后這樣的藝術家最終都會淡出視線。如不少曾參與過’85新潮、政治波普、艷俗藝術等時期的藝術家,由于之后的創作力不足或枯竭,大多會被市場所遺忘。二,經紀人和代理機構對藝術家作品的推廣很重要。藝術家作品的市場變化與他的代理人或藝術機構有直接關系。吳冠中作品的市場推介大獲成功即是一個典型案例,他的畫作從創作風格而言雖說一直被體制邊緣化,但由于其作品本身的內涵以及對藝術本體無止境的探索與創新,終究在市場不斷的推廣與接受過程中,獲得極其廣泛的認可,而這種認可,則不是僅從所謂的學術研究可以得到,終其一生的藝術創作和貢獻也在最后得以蓋棺定論。與此相反,一些頗有才華的藝術家因為沒有好的代理機構推廣,市場不能廣泛接受,進而影響其創作難以良性循環地前進,最終則是曇花一現。三,市場所接受的作品風格的不全面性。它是目前這一時段市場所表現出來的顯著特點,如抽象藝術作品或觀念性繪畫的市場乏力。人們欣賞和接受的還是寫實繪畫,對稍具觀念或者抽象的作品就不知所云,市場表現也就一直處于低谷,其實創作抽象作品的藝術家目前不在少數,其中也不乏較有水平的藝術家,如丁乙、孟祿丁、江大海、胡勤武等,從整體而言,抽象板塊在未來一段時間應屬于潛力較大的洼地。 當然,現在來看,當代藝術中藝術家的起起伏伏還不是定論,其作品的價格也未必能與作品的認可度成正比,有很多包括已經去世的優秀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價格并不高。反之市場價位高的作品,也未必與其作者的認可度一致,市場一直處于發展變化中。 業內很多人都認同,學術從某種意義上有其獨立性,它甚至可能與市場毫不相干。徐冰就是較明顯的例子,他的國際知名度和學術認可度是眾所周知的,其作品現在的市場表現與學術內涵并不一致。藝術家作品的學術價值和市場價格未必匹配。當然,也不能否認歷史上很大一部分的高價位作品都有其過人之處,或是與當時的藝術家拉開一定的距離,或者站在時代的前沿,其藝術形式恰好符合了當時的潮流,應運而生。總之,必定有其特殊性的存在。
畫廊生存法則 ——北京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 程昕東 程昕東2001年在北京創建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他是中國畫廊領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程昕東藝術空間推出的藝術家曾經領跑了藝術市場,像俸正杰、黃巖、盧昊等,但是,鐵打的市場流水的藝術家,曾經風風火火的名字如今有的已經被雪藏。對中國藝術市場未來的發展,程昕東這樣說:“中國當代藝術家所遭受的市場影響,可能會影響到藝術品的原創性。但主動的調整對當代藝術創作可能是一件好事。”其實程昕東知道這是下一輪市場的開始。 與2010年創下成交額573億元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相比,藝術產業鏈基礎一環的畫廊風光卻與拍賣行相差甚遠。中國畫廊的境遇是剛剛學會走路就要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競賽就在眼前,參加或不參加,是個很殘酷的現實問題。剛剛成為北京畫廊協會第一任會長的程昕東直言:在中國做畫廊很困難,因為畫廊屬于個人企業,這個行業很特別很邊緣,不僅沒有國家政策的保護,而且人們沒有把文化意識放在一個合理的層面,而直接把畫廊放在了自由經濟的平臺上。“畫廊行業需要有一個組織,但應該保持行業協會的獨立性。我覺得這個時候抱團是很重要的。” 長線收獲大魚 ——北京佩斯畫廊 冷林 2008年是中國當代藝術遭受“過山車”般變化的一年,上半年滿線飄紅,下半年金融危機冷水一大盆,澆得很多畫廊綠了臉。名列世界知名畫廊前茅的紐約佩斯畫廊(Pace Wildenstein Gallery),帶著號稱畫廊帝國的皇冠在這愛恨交加的一年進駐了北京的798。冷林也是在這一年以個人身份加入佩斯北京并擔任要職。佩斯這艘名牌大船載著張曉剛、岳敏君、張洹等頭號“水手”,剛一進入就遭受到了中國當代藝術滑坡之勢。 在藝術市場逆流而上時誰會被佩斯“減負”?在順勢而為時誰會被推到炙手可熱的一線?冷林說:“我的做法一貫是不局限在個別的藝術家身上,而是考慮中國當代藝術未來能有多長久的發展,只有穩定持續才能生存。”在“放長線才能收獲大魚”的戰略下,張曉剛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一風一浪而丟盔卸甲。事實證明,今年5月底香港佳士得春拍時,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父與子》仍以2398.842萬元成交。張洹也是近年逆流而上的典范。什么樣的藝術家或藝術類型屬于未來?“我想說,一切還是要離藝術近一些,做好的藝術,而不是股票生產者。”有哪些藝術家或藝術類型在逐漸消退?“為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尋找穩定收藏家的時候,有時會有問題。因為這個市場來得太快,很多的錢是沖著升值而不是藝術,所以青年藝術家作品價格偏高是超出正常的。隨著合作經驗的增多,藝術家的成熟,他們應該明白自己是藝術家,而不是產品生產者。”明白藝術不是金融棋子就會站穩腳跟,否則物競天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