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藝術中國

雄渾圓勁 恣肆超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3 14:55:31 | 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清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譽為“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書法的發展趨勢是早期帖學興盛,中晚期碑學迅速崛起并逐漸取代帖學。碑學的興起,打破了宋、元、明以來的帖學壟斷,在篆、隸、北魏書上超軼前代,開創了雄渾淵懿、勁健圓熟的一代書風。清代書法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留下了眾多豐富璀璨的書法精品。武漢博物館珍藏的清代書法作品蔚為大觀,現從中擷取5幅賞析如下:


圖一 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貼》軸

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帖》軸(圖一),縱159厘米,橫91厘米,紙本。內容為唐代書法家懷素《自敘帖》的節選:“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自識:“克傅先生教字,板橋弟鄭燮”。鈐白文“燮何狂之有焉”、“七品官耳”二印。行書字體粗細相間,隸意十分濃厚,左低右高,妙趣橫生,兼有篆、楷,形體扁長,且疏密大小錯落有致,揮灑自如而不失法度,將其“亂石鋪街”的獨特書風發揮得淋漓盡致,奔放流暢,大有“雨夾雪”之勢而頗具書風“狂怪”旨趣。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曾當過山東范縣、濰縣縣令,做官前后,曾居揚州十年,以書畫營生,與活躍于揚州的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高翔、汪士慎等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詩酒酬和,藝術交往,被后人并稱為“揚州八怪”,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傳世書法作品散見于立軸、條幅、鏡心、斗方、扇面、書信、對聯、條屏、序跋、碑記、橫額、判詞以及眾多的題畫詩等。鄭燮以行書節錄唐代著名狂草書家懷素代表作之一《自敘帖》,內容為他介紹寫草書的經歷、經驗以及士大夫對他的書法作品的品評,亦是他流傳下來的篇幅最長的作品,鄭燮特意書寫此帖,不僅是對懷素草書藝術的尊崇,亦是自己在書法藝術上向往創新的內心寫照。此帖書風不泥古法,繼承傳統,且奉行“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講求書法自我突破和風格的多樣化,是作者行書不落窠臼、立意創新,個性風格的盡情流露和藝術修養的可貴追求。

  劉墉《行書七言聯》軸(圖二),縱134厘米,橫26厘米,紙本。聯曰:“看山時或得佳句,開卷常如見古人。”自識“石庵”,鈐白文“劉墉”,朱文“石庵”,朱白文“御賜獨坐看泉”三印。劉墉(1720-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劉墉書法初學趙孟頫,復學董其昌,字體平淡古樸,拙中帶秀;中年學習顏真卿、蘇軾各家,筆法漸趨渾厚豐盈,圓熟秀逸,將趙的圓潤、董的古拙、顏的渾厚、蘇的豐腴相糅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風;晚年潛心于北朝碑版,鋒芒內斂,書風成熟,造詣達到高峰。其筆法以搭鋒養勢,必折鋒取姿,著墨以濃潤拙,以燥用巧。結法則點畫打疊,放寬一角,使黑白相當,枯潤相映成趣,初看圓潤軟滑,若棉花團簇,細觀則骨骼分明,內涵雄勁,韻味獨具。此聯結體寬舒,筆勢厚實豐澤,顯示出劉氏書法圓潤雍容的獨特風格。縱觀整幅對聯,布局協調,大小參雜疏密相間,章法疏朗規整,筆勢勁健嫻熟而逸宕,酣暢淋漓。雖只有寥寥十余字,但字字力厚筆健,運筆轉折有序,肌體豐潤,骨力堅凝而不失雅逸,深得拙中含姿之趣。細細觀之,但見外形豐潤圓滑,實則內涵剛勁,裹鋒行運,用墨深沉,可謂骨肉兼備,令人賞心悅目。劉墉寫字喜用狼毫硬筆,字體豐肥,使得其書法趨向于柔和飽滿,不露筋骨,因有的字寫得過于肥厚而有“墨豬”之稱,留下“濃墨宰相”之譽,如這幅書法上的“秀”、“句”、“古”字,較之“佳”、“開”、“人”等字體就明顯肥膩許多,貌豐骨勁,味厚深藏,富有“靜趣”,這也是劉墉書法特殊韻味的體現。(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二十五期)

下一頁拙中帶秀 清雋雅逸上一頁福建名窯瓷鑒賞概略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二十五期
· 藏泉選萃
· 福建名窯瓷鑒賞概略
· 雄渾圓勁 恣肆超逸
· 拙中帶秀 清雋雅逸
· 耕耘在紅山古玉的沃土上——訪紅山古玉文化研究專家劉永勝
· 美輪美奐的龍泉窯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