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昌市場監測中心近期發布的2012年春拍報告中,“40歲以上油畫、雕塑藝術家拍賣排行榜TOP10”里,近半畫家均有出國留學的經歷。在“2012春拍近現代國畫家排行榜TOP10”里,也不乏徐悲鴻等海外歸來的著名畫家。“走出國門”似乎已經成為藝術圈愈加明顯的一種文化現象。 現在,中國藝術家走出國門辦展覽已經不再如昔日的蜀道之難,也有很多藝術家借“走出國門”之機提高了學術水平,贏得了“生前身后名”。一些海歸藝術家更是海內外“通吃”。如此,“走出國門”便成了很多藝術家心心念念的成名“捷徑”。一些運作嫻熟的團隊也應運而生。但是,“走出國門”真的能讓藝術家一舉成名嗎?中國藝術家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土壤或是被認可的角度?政府大力支持近年來,國家開展了多項對外文化活動,我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已經開始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現在,藝術家走出去的渠道主要有三個。 首先是國家與國家的文化交流,如中俄文化年,我國的藝術家去俄國辦展;其次是藝術家參加國外的雙年展,如卡塞爾文獻展等;還有,藝術家作品進入國外畫廊舉辦展覽。”知名策展人趙力介紹,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政府主導的藝術交流活動。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是在原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國對外演出公司(CPAA)和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CIEA)的基礎上,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第一家大型國有對外文化企業集團。集團公司由國務院作為出資人,并由文化部與財政部分別作為行政主管部門和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部門。 據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孫鳳介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會向國外機構推薦一些知名的中國藝術家,在雙方達成共識后,再由集團公司向藝術家發出邀請去國外辦展。“我們會選取一些具有國際語言的藝術家,大部分藝術家都會很支持我們,根據展覽的主題來選取作品參展。” 孫鳳坦言,雖然集團公司有官方背景,但因支持資金的缺乏,展覽的資金也有部分來自于企業贊助、藝術家機構等。“但是藝術家本人是不需要繳納費用的,也不需要留作品給我們。這是我們一個特殊的優勢。 其次,在進行國際交流的時候,我們的官方背景讓參展藝術家的地位和作品價值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證。而且,我們也承擔一些發掘人才、推廣人才的功能,會通過展覽、新聞發布會等方式發現一些年青的藝術家,對他們進行推廣。我們的選取標準是嚴格按照學術水準的,不會受其他市場因素影響。但是比起商業運作,我們的盈利肯定會少很多。”孫鳳認為,現在走出國門的藝術品很容易受西方價值觀影響,而且很多好的作品反而沒有進入相對等的平臺,在西方市場上,我國藝術家似乎還是“局外人”,沒有進入核心的藝術領域。由中國油畫學會與長青投資集團共同合作的國子監油畫藝術館是一家“半官方”的公益性藝術館。據國子監油畫藝術館籌備辦公室范亮輝介紹,國子監油畫藝術館比較注重學術交流、文化傳播,因為北京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的支持,它的參展藝術家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但作品需要通過國子監油畫藝術館藝委會的評選審核。我們是高標準、嚴要求。藝委會的成員都是業內知名的專家,共10個人。”國子監油畫藝術館籌備辦公室熊鷹指出:“如此次借助北京文化周的機會,我們去倫敦辦了一個‘中國油畫展’,囊括了寫實派、抽象派等風格的作品,題材非常全面,可以說是中國油畫界非常高水準的一次展覽。” 民間力量崛起 與以往國際交流活動由政府包辦不同的是,現在民間力量正在壯大。很多民營資本或出于公益或出于盈利的目的,紛紛倡導海內外的藝術交流活動。德國波茨坦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是一個致力于德中文化交流的民間協會。協會每年在德國組織安排多個中國藝術展覽,以及主辦以宣傳介紹中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節,組織安排中德兩國藝術家互訪交流、舉辦藝術展。協會已經與中國許多城市的藝術家協會、畫院建立起長期合作往來關系。同時也接待來自中國的文化、經濟及政府代表團,協助其和德國相關機構和團體建立合作關系,促進中德交流。德國波茨坦德中文化交流協會張希多介紹,德國波茨坦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每年為中國藝術家提供一次或是二次為期兩個星期或一個月的免費展覽場地,展覽場地分別在德國的柏林和波茨坦。參展畫作類型包括中國書畫、油畫、攝影、雕塑以及適合展覽場地展出的各類藝術作品。 “參展畫家把參展畫作寄給我協會,我協會將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內為參展畫家舉辦展覽。”張希多坦言展覽以商業的性質居多,參展藝術家需要支付的費用從8000歐元到10000歐元不等。 記者在《德國波茨坦德中文化交流協會“藝術家?中國”項目書》中看到,中方參展藝術家承擔的義務有: 1、本人參展作品所需要的中德、德中之間的郵寄費用 ;2、在展覽前10天準時把參展作品寄到我協會的指定地點; 3、展覽前及時提供個人簡歷、個人照片一張、參展作品名稱尺寸大小、參展作品價格;4、展覽結束后留一定數量藝術作品給我協會存檔。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是個展2件作品;如是聯展,參展藝術家每人1件作品。當存檔作品積累到一定數量后,視情況允許我協會不定期印發畫冊以作宣傳藝術家之用。如此看來,參加一次展覽的費用著實不低,那么為何人們還趨之若鶩呢?“參展藝術家的資助方面一般有畫廊統一安排、企業贊助、城市出資和自費等形式,其中自費的較少。而且中國藝術家普遍比較看重海外展覽的經歷,走出去之后更可以吸收更多的新鮮元素,與國外藝術家進行交流。所以從我的經驗看,這種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比單獨一個展覽更好。” 走出國門之后 俗話說的好,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至于和尚原來是哪國人卻沒幾個人會關心。經念得好不好,也許原因不在于和尚,而在于大家都覺得外國的經好。于是去國外轉一圈取取經就成了不少人的選擇,不過更值得憂慮的是,大多數人出國不是去“取經”,而只是去“鍍金”。“想要成名太簡單了。第一,要善于自我增值。在國外辦個展覽,參加個研討會,完成鍍金之旅,中專生馬上變身海歸藝術家。其實,要樂于曝光、炒作。回國辦展、制造新聞,在各個媒體前頻繁露臉。最后,要利用好資源,和專業機構互惠互利。如此,何愁不紅!”一位業內人士的玩笑話卻道出現在“走出國門”的另一局面。 看來鍍金只是第一步,所謂的“自我增值”不是自身的修煉,而是要做好曝光和炒作,關鍵不是找個好師傅教功夫,而是找個好媒體和專業機構建立好關系,真是不知道這個“互惠互利”里藏了哪些的貓膩。無可否認,中國藝術品市場尚有很多不完備之處,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在國內展出作品的藝術層次。但是偏偏有人固執地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甚至中國的月亮放到外國也會變圓。“一般收藏者會覺得曾在海外辦展的作品價值會更高。所以有些藝術家熱衷海外辦展,用這個履歷適應消費市場的需求。”趙力認為,對此應該有辨識能力,不能以單純的是否海外辦展作為衡量作品的標準。 一方面,海外辦展作為一種成熟的商業化運作,從行業角度來看也并無不可,這種提升自身市場價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無可厚非的。另一方面,海外辦展除卻市場的考慮之外,還有傳播中國文化價值的層面。藝術家的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帶有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代表著東方文化現象,那么這樣的辦展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對于推廣中國文化價值與擴展中國藝術品國際市場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和其他一些因素,海外市場對于中國藝術品也存在著一些偏見,如果國內的藝術品刻意去迎合外國口味,以降低或扭曲自身審美需求去追求接近外國評價標準,那么這種行為則值得商榷了。畢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能夠體現出優秀的民族文化的藝術品才是能夠為國際市場所接受和肯定的,一味迎合只能是東施效顰,作繭自縛。當然,具有成熟體系和規范運作模式的國外市場是值得國內市場學習的,國外市場所呈現出的很多作品也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珍品,國內作品走出國門,正像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走出去”一樣,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關鍵在于這種“走出去”的水平與意義。正如海外歸國當代彩墨畫家、書法家洪序光所說,“現在國內藝術市場的狀況不太樂觀,很多畫家是迎合市場,導致藝術作品水準下降。我覺得海外學習、辦展是有必要的,其實國內的藝術市場空間也很大,只是還在摸索階段。" 藝術之路是一座寶塔,得一步一步的攀登,練成好的基本功才能向更高挑戰,不付出真功夫只期待一夜成名,在這個領域幾乎是不可能的。單純的海外鍍金的行為,不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投機取巧,反而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