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遠 近期,國內文化界最轟動事件當屬小說家莫言斬獲諾貝爾文學獎,“諾獎效應”的影響力有多大尚不可知,但不出意外的是,莫言的作品手稿及簽名本的價值均有大幅提升,同時,上海市普陀區圖書館上海當代作家作品手稿收藏館借機推出了“世紀諾貝爾獎”文獻展,其中展出莫言4部作品的手稿,名人手稿的價值和收藏再次吸引了公眾的關注。 從收藏門類上講,名人手稿、信札、簽名本書籍屬于較為小眾的古籍善本收藏領域,然而,在今年春拍市場普遍調整的背景下,古籍善本無疑成為市場的一個熱點,匡時的“過云樓藏書”、 嘉德的“文人專場”等精心策劃的專題表現亮眼,業內人士分析,古籍善本之所以能成為熱點,除了拍賣公司主推古籍善本板塊對市場的引導之外,也契合了當下藏家及公眾對文化價值的發現和認同心理。 時值秋拍,各拍賣行力圖將古籍善本的潛力挖掘更進一步,屆時保利推出的“廣韻樓藏書”、匡時的“梁氏檔案”等都將成為本季秋拍的重頭戲,那么,這一市場熱點究竟能否延續呢? 古籍善本價值幾何 據媒體廣泛轉載的報道,莫言的一部劇本手稿價值一夜飆升至120萬元,并稱莫言獲獎可能引發名人手稿收藏熱。收藏界是否會掀起“手稿熱”暫且不論,這則消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對名人手稿信札之類的收藏長期以來缺乏關注的事實。 拍賣市場上的古籍善本主要包括刻本、寫本、碑帖印譜、信札、文人墨跡及其他文獻。其中以宋元刻本最為珍罕,收藏界一直有“一頁宋版一兩金”的說法。近年來,明清文人名家以及民國時期的名人手稿信札也日益受到青睞,2011年隨著市場行情大漲,名人信札交易價格的漲幅也達數十倍,例如,2011年西泠秋拍郭沫若的《致文求堂書簡二百三十函》以2415 萬元高價成交;今年在市場調整的情況下,周作人撰書、魯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手稿在嘉德春拍仍以184 萬元成交。但總體來看,即使古籍善本中的明星拍品,其關注度也從未超過中國書畫,更不用提引發社會性的文化效應。相比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等受眾面廣的收藏大類,古籍善本拍賣歷來體量較小,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統計,今年春拍古籍善本類拍品總量約1萬余件,總成交額僅為4.54 億元人民幣。但這并不意味著古籍善本本身的價值較低。 事實上,古籍善本拍賣可謂源遠流長,國際拍賣巨頭蘇富比拍賣行于1744年舉行的歷史上第一場拍賣會,就是以數百本珍品書籍為拍賣標的。在國外,出于一種文化保護意識,博物館、圖書館及私人藏家均有收藏名人手稿和信札的悠久傳統,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和埃爾伯特博物館(簡稱V&A)收藏有狄更斯著作的手稿,大英博物館成立之初設立的3個部門就包括手稿部。很多社會名流繼承了書籍和手稿收藏的嗜好,舉例來說,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同時也是一位書籍和手稿的大藏家,熱衷于從蘇富比拍賣行“掃貨”,他的藏品包括約300件名人手稿和信札。 在國內,古籍善本同樣是自1993年嘉德拍賣行成立以來最早涉獵的門類。與書畫等收藏品類不同,古籍善本的裝飾性較低,但具有更多的史料文獻價值。古籍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名人的手稿信札還往往藏有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細節,極具研究價值,有些甚至能彌補正史的不足。北京匡時拍賣公司副總經理謝曉冬在接受采訪時曾說,“中國的收藏傳統歷來是古籍善本重于書畫,而前者也是最能體現藏家知識學養的收藏門類。”但正是因為古籍善本自身的一些特點,比如存世量稀少、保存難度大、知識學養門檻高,導致古籍善本收藏很難普及,無論是與國內的書畫價格橫向相比,還是與國際古籍價格縱向相比,可以說古籍善本的真正價值長期處于被低估的狀態。例如,2011年嘉德春拍的“古籍善本”專場,元抄本《兩漢策要十二卷》(16冊)以4830萬元創下當時中國古籍拍賣紀錄,與此同時期,如果我們還記得,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成交價高達4.255億元,而目前全球書籍拍賣價格最高紀錄是在2010年倫敦蘇富比春拍時出現的,《美國鳥》畫冊(僅1冊)以730萬英鎊(約7649萬元人民幣)成交,古籍善本從少數人懂行到公眾認可需要一個價值再認識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