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成了亞洲四小龍,同時香港藝術發展從傳統步向國際。據香港最早一批經營藝術品買賣生意的李雪盧記得,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內地的藝術品流進香港藝術品市場于中國改革開放之后開始蠕動,由于近代中國的戰亂,香港更成了嶺南畫派的避秦之地,1990年市場更熱鬧起來?!爱敃r我和一班行家在北京飯店長租了兩個房間,與內地畫家交流聚會,雖然已有拍賣會和展覽,那時市場還未成熟?!???? 約1978-79年之間(確切年期無從查證),International Asian Antiques Fair(亞洲國際古董藝博會)在香港中環的富麗華酒店舉行,這應該是香港最早的藝博會,當其時展品以古董為主。1991年,來自美國的一對夫婦David & Lee Ann Lester曾在香港舉行了名為Art Asia 的藝博會,他們把分別來自亞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和澳洲的畫廊帶進香港。在昔日的藝博會場刊中可見,當時Art Asia強調把家具、珠寶等古董由西方帶到東方。在1994 的展覽場刊中,特別強調了美國《財富》雜志把香港定位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地方開展業務,體現了東南亞的生機和活力”(premier global place to conduct business, reflects the vitality and vibrancy of Southeast Asia)。 ??? 無可厚非的是,香港在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扮演重要地位,當年參展的畫廊有香港的Artpreciation、香港美專、City Gallery、季豐軒;法國的Galerie Claude Bernard;約紐的Eleanor Ettinger Gallery、Galleries 88;日本的Galerie Tamenaga Tokyo等幾十家。 ????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還未有藝術館,所以大會堂的頂樓已是藝術家的展示場,舉行過不少大型展覽。八十年代香港也曾出現過不同的藝術展,但大規模而且國際化的藝博會幾乎沒有,就算到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展覽場地也不多,只有藝穗會、灣仔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目前香港主要舉辦大型展覽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也是于1988年11月才開幕。正因香港消費群集中,但成熟度高,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香港當代藝術便靜悄悄地凝聚了一班主要是本地,但也包括外國的收藏家。? ??? 自九十年代初開始進入藝術市場、參加過四十多個藝術博覽會的藝術家朱偉,用他的話說表達社會有“博覽會綜合癥”。他不僅作為當代水墨的踐行者,同時也是博覽會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回憶自己參加博覽會的經歷時他對筆者說:“1997年香港剛回歸那幾年,基本上所有的博覽會都離開了香港。一對美國夫婦在香港經營多年的老牌香港亞洲藝術博覽會也搬到紐約,每年三月在中央公園附近的軍械庫舉辦?!彼f的,正是David Lester與太太。 ??? 在談及藝術市場發展,藝博會與拍賣兩種商業活動可謂“雙頭馬車”。1993年朵云軒舉行第一場拍賣會時,競拍者以境外買家為主。佳士得、蘇富比入駐香港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另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口號也令小部分富人進入了收藏界,國內慢慢出現了高端收藏人群,但當時仍不及政制較自由也較富裕的香港。后來內地經濟勢力日增,臺灣收藏家早在2000年時,就抱怨搶不過大陸收藏家?,F在大陸收藏家已經殺到香港、倫敦、紐約各地去買藏品。 ??? 與此同時,亞洲藝博會十年有成,這十年間亞洲城市型當代藝術博覽會數量呈倍增長。這門產業在亞洲迅速發展,從最早的“臺北藝博會”,然后是首爾的“KIAF”、北京的“CIGE”、“藝術北京”、“上海當代”、“香港藝博會”、新加坡的“Art Stage Singapore”。近一兩年還有地理位置較遠的新崛起的“Art Dubai”和印度“Art Summit”,幾乎每個亞洲重要城市都有一個足夠代表性的藝博會。當年二戰后歐洲各個藝博會之間的白熱化競爭現在就在亞洲重演。 ??? 亞洲區藝博會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明顯的就是韓國“KIAF”。在韓國政府大力扶植下,這顆從2006年升起的亞洲新星,好景持續不過三年就被突如其來金融風暴吹滅了美夢……如今的韓國政府雖然仍舊大力支持藝術產業向國際化擴展的野心,但其本地藝博會卻成了無國際買家支持的“邊緣化展會”,其邊緣化也造成了本地的藏家只支持西方藝術的怪相。東京藝博會也是如此,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日本就從未逃離過“泡沫經濟”的陰霾。東京藝博會前身是1992年開辦的“日本國際當代藝術博覽(NICAF)”,但是后來遭遇日本泡沫危機,營運狀態一直頗差。艱難維持至2002年后,就決定改為綜合性博覽會并且遷到東京。2005至2008年因為有中國藝術市場掘起的加持,“東京藝博會”曾經一度是中港臺藏家“掃貨”的熱門地方,但由于日本藝術產業自身的保守,加上日本當代藝術在藝術收藏部分只佔據亞洲收藏圈的非主流地位,其藝術博覽會也與韓國“KIAF”有著同樣被邊緣化的命運。 ??? 當西方藝博會系統進入亞洲時,亞洲的藝博會應該重新思考根基于本土傳統并有利當地藝術市場發展的新型態藝術博覽會,從而形成雙贏的局面。隨著中國藝術產業的壯大,華人收藏圈也漸成形,“中國崛起”的確讓兩岸三地的北京、香港、臺北三大城市藝博會被看好。然而基于藝術教育與文化政策的不足,香港公眾對于藝術的審美能力仍未完善。也就是說,所謂“鑒賞”這種概念,仍然是十分模糊的。在此基礎下,市場活動遠多于非市場,對公眾而言是危險的。情況就好像未吃晚餐卻三杯紅酒先落肚,整個人一瞬間便被市場價值弄得有點糊涂,誤以為市場的尺便是量度藝術質素的唯一準則,往往只能以價值來衡量藝術品的價值。 ??? 藝博經濟下,連外國過江龍也覬覦香港要分一杯羹。來自韓國的亞洲酒店藝術博覽會營運委員會主席黃達性,同時是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藝術委員會委員,是少數越洋來港舉辦藝博會的逐風者?!白詮膩喼蘧频晁囆g博覽會(AHAF)于2009年8月在韓國舉辦后,全國出現了許多類似的活動。現時AHAF仍于每年8月在韓國舉行,每年共有逾六十間以上的亞洲畫廊參與,吸引共一萬名觀眾進場,在酒店辦藝術展覽成為了韓國藝術市場的一個普及的概念,AHAF的目的是推廣及聯系亞洲藝術市場。”黃達性說。? ???? 現時AHAF參加藝術家卻大多來自韓國,其次是日本和香港。AHAF往后將集中研究亞洲不同國家的藝術主題,同時策劃地區性特別展覽,與此同時當然亦不忘向世界推廣韓國藝術。不過與此同時,基于財政困難,來自韓國與日本的畫廊有所減少。至于中國畫廊,由于它們的作品往往體積較大,受空間所限,酒店博藝會未必適合他們。 ??? 事實上AHAF從2010年開始每年兩度舉行,分別是2月在香港,8月在韓國,公司也曾在法屬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辦過博藝會。要是拿香港與韓國比,兩者的分別在于藝術愛好者如投資者與收藏家的口味:“韓國藏家喜歡繪畫作品,香港的收藏家的愛好卻比較廣泛,所以展品種類也有各種各樣,包括裝置和雕塑等?!?/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