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致辭
2014年11月29日,馮法祀的“登山途”大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副館長唐斌,造型學院院長馬璐、馮法祀之子馮世光、展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部郭紅梅及美院老先生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現場,馮法祀之子馮世光向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了55件油畫、素描及手稿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向馮世光頒發作品捐贈證書
作為中國卓越的現實主義油畫藝術家,馮法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杰作,這些作品以其獨特而多樣的風格面貌豐富了中國油畫的語言,并為中國油畫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展覽開篇
展覽開篇部分
今年適逢馮法祀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為了更好地梳理老一輩油畫家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對其藝術成就進行弘揚與深入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及美術館共同策劃發起了本次特殊的馮法祀藝術回顧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不旨在呈現馮法祀一生的藝術創作,而是主要集中在20世紀40-50年代,以馮法祀的兩件重要作品——《開山》和《捉虱子》及其大量珍貴的創作稿串聯其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兩個重要時段。
《捉虱子》手稿
《捉虱子》手稿
作為馮法祀代表作的《捉虱子》早已家喻戶曉,作品表現了中國遠征軍在中緬邊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史實。策展人郭紅梅在媒體見面會上評價這件作品時說:“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所有與戰爭題材相關的藝術創作中,絕大多數藝術家都是以恢弘的場面、沖鋒、流血、英雄式的人物來表達戰爭的殘酷。然而馮法祀先生卻選擇了戰壕中普通士兵之間捉虱子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生活場景和細節為題材,表達了那個歷史瞬間戰爭的艱難,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和對戰爭中小人物的關注,這在世界戰爭藝術史上也是極具代表性和不多見的。”
開山
《開山》
《開山》創作稿
展覽第一版塊展出了《開山》、《捉虱子》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創作稿,一方面,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紀40年代的兩大時代主題——前線與后方,救亡與圖存:《捉虱子》表現的是中國遠征軍在中緬邊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史實,而《開山》則是以大后方的建設——修建黔桂鐵路為創作題材。另一方面,這些作品代表了馮法祀40年代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風格特征,即在抗戰的特殊歷史時期所形成的瞬間記錄,快速作畫,注重整體,不拘細節的所謂“急行軍”似的畫法。盡管《捉虱子》家喻戶曉,然而同期的《開山》及其創作稿鮮為人知,此次展出,不但能夠使同期作品互相映襯,尤其能夠客觀而全面地呈現馮法祀以畫筆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更為重要的是,這批作品較為客觀地呈現出馮法祀在40年代初探現實主義藝術創作這座大山時的狀態。
行走
展覽“行走”部分
展覽現場
展覽第二版塊主要展出了馮法祀的“風景寫生”系列。 1957年“馬訓班”結束后,馬克西莫夫帶領部分學員進行全國旅行寫生,“風景寫生”即是馮法祀在此期間的系列作品。這批作品與馮法祀“馬訓班”結業創作《劉胡蘭就義》于同一年完成。此次單獨展出“風景寫生”系列,以便學界將二者彼此對照,深入理解馮法祀如何運用新的創作方法,既能夠表現重大歷史題材,深化革命現實主義風格,又能夠如實反映現實生活。這批“風景寫生”系列,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記錄了馮法祀行走于新中國大江南北的足跡,更在于呈現出了馮法祀在新的歷史時期,運用新的創作手法,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這座大山中日精月進的足跡。
登高
展覽現場
展覽的最后一部分前言中說:回顧馮法祀的一生,是革命和戰斗的一生,也是作畫不綴的一生,盡管他創作了多幅影響深遠的革命歷史題材的杰作,也畫了大量反映新中國風貌的作品,但在本質上,他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一生致力于油畫語言的提高與豐富,臨終辭世前還手握畫筆,以85歲高齡同時進行著幾幅作品的創作,以致在身后留下幾件未竟之作。這批臨終絕筆,一方面能夠形象地體現出馮法祀先生一生勤勉,作畫不綴,勇攀藝術高峰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使人們更好地管窺馮法祀“藝為人生”,“人生為藝”的一生,并以此特殊方式表達對馮法祀先生的追思之情。”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到場老先生合影留念
據悉,展覽將展出至2015年1月8日。(記者/臺馨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