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對當代學術研究的影響之一,表現為以個人敘事來取代宏大敘事。在對美術教育的研究中,個人敘事是引入研究者的個人親身經歷作為研究個案,并由此進行管窺,以小見大。今天,雖然后現代主義早已過去,但其研究理念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學術遺產,其中便包括從個人親身經歷的角度來從事美術教育研究。
本文敘述并闡釋西方當代美術教育,以筆者在北美留學和教學的親身經歷為藍本,強調親歷和介入。本文所謂西方,僅限于美國和加拿大,因為筆者受教于加拿大,先后執教于美國和加拿大高校,而且,北美兩國的美術教育理念、體制與方法也基本一致。
一、美術教育學
筆者于1990年底到加拿大,在蒙特利爾市的康科迪亞大學美術教育系學習。盡管我在國內已經獲得了歐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的碩士學位,但康大認為,我的繪畫和美術史論是自學的,而且我也沒有美術教育學的專業背景,所以不能直接攻讀博士,而要從碩士讀起。更有甚者,一開始還得選修一門本科三年級的課程,課名“通過美術進行教育”。
對我來說,這門本科課程讓我知道了北美的美術教育是怎么回事:與國內美術院校的師范系不同,北美的美術教育專業偏重教育學和心理學,而不僅僅是學習造型藝術。上世紀90年代初電腦尚未普及,我這門課的結業論文是用圓珠筆寫的,工工整整地抄寫出來,竟然得了全班最高分,因為我寫的是我上小學和中學時拜師學畫以及外出寫生的親身經歷。當然,與本科生為伍,若不得最好成績也實在說不過去。
研究生的課程,講究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偏重實證研究,如田野研究,而不僅僅是案頭研究或文本研究。由于有本科課程的好開端,我的碩士論文便延續了同一方法:陳述并闡釋我個人在中國的學畫經歷,以此討論西方素描教學對中國當代美術教育的影響,例如從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素描理念到法國古典主義的素描方法,再到俄羅斯的現實主義素描體系和中國20世紀后半期的素描教學實踐。我從小學開始學畫,接觸俄蘇理念和方法,沿用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程。這本教程我比較熟悉,曾經臨摹了書中的幾乎所有素描頭像。到畢業論文選題時,我面臨了兩個選擇:其一,在導師的研究領域里選題;其二,選論導師完全不熟悉的課題。
我的導師當年在哈佛讀博時,是阿恩海姆的高足,他們都以藝術心理學和形式主義研究而聞名。由于我同導師相處甚好,所以敢于同他討論上述兩個選題范圍。出乎意料的是,他同意我選擇他所不熟悉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法。對我而言,這個題目容易寫,因為這是以個人學畫經歷為論述的基礎。但對他而言,卻是填補空白,因為北美高校沒有人寫過契斯恰科夫,甚至不知道契斯恰科夫其人,這使我的學位論文具有了填補空白的學術價值。
為了證實這個價值,我到華盛頓查閱美國國會圖書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藏書,也到渥太華的加拿大國立圖書館查閱,確認美國只有契斯恰科夫素描教程的俄文原版,沒有英文、法文等任何西歐語言的翻譯本,而加拿大則一無所有。若有任何西歐語言的譯本,我的論文便不會有填補空白的價值。隨后,我請中央美院的易英在央美圖書館為我復印了一本契斯恰科夫教程的中文版,論文寫作方得以開始。論文的最后一部分涉及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素描教學的改革,我為此而采訪了旅居紐約的徐冰,探討了他那時在中央美院開設的素描課程,尤其是他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新方法的親身經歷。
什么叫個人親身經歷?為什么重要?這實際上是關于學術研究的原創性和真實性問題,還可以避免宏大敘事的空泛與不實。例如,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中國,使用契斯恰科夫教程會有什么物質條件和意識形態的困難?我用親歷故事來作解答:在完成了兩年的靜物寫生訓練后,我開始接受石膏頭像的寫生訓練。老師的范畫是古羅馬的維納斯和米開朗琪羅的耶穌頭像,但我回家寫生時卻用當時的樣板戲人物頭像。老師說不行,不能用中國人頭像,只能用西方人頭像,因為西方雕刻作品的五官凹凸有致、面部的塊面結構清楚,而中國人五官扁平,結構模糊,不宜用作石膏模特。由于那時買不到歐洲古代雕刻的石膏像,我便對老師說:維納斯的頭像不能用,因為那卷曲的頭發是資產階級的。老師回答說,在維納斯的時代資產階級還沒產生。碩士論文中的這個插曲,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很高評價,因為這個真實的親身故事,生動而有效地解釋了當時中國美術教育的政治語境和物質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