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高調宣布,該公司成為首家在中國大陸獲得獨立拍賣執照,開展拍賣業務的外資企業,并計劃于今年秋季在上海舉辦首場拍賣。這無疑是自去年9月蘇富比宣布與國內歌華合作,聯手開展拍賣業務之后,又一世界拍賣巨頭進軍中國的重大事件。
消息發布,立即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大家紛紛猜測,隨著國際兩大拍賣巨頭的深度介入,未來國內拍賣市場的格局將有怎樣的波動變化,藝術市場的生態環境會有如何的影響。
兩大巨頭對大陸市場垂涎已久,且長袖善舞,各施招數。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大陸的開放,許多文物藝術品通過各種管道流向歐美和中國港臺地區,最后有不少在兩家公司上拍,這是公開的秘密。90年代初,蘇富比在北京曾參與舉辦過一場重要的藝術品拍賣,初試啼聲。1993年,上海朵云軒首敲內地藝術品拍賣第一錘,引起轟動。當時兩大巨頭即聞風而動,通過小型預展、合作宣傳等活動,試水大陸,尋覓商機。
這里不能不提到當時的佳士得大老板——全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弗·戴威治(ChristopherDavidge)。戴威治與祖父和父親三代為佳士得服務。他長得一頭金毛鬈發,獅子臉,精干威猛。據說他僅初中學歷,在佳士得從門童、雜務和圖錄印刷等底層做起,從業二十七年,終于1993年榮任全球CEO。此人雄心勃勃,銳意進取。原來在國際上,蘇富比的全球市場份額約占六成,佳士得僅得四成。戴威治大展宏圖,使佳士得后來居上,最后與蘇富比平起平坐,形成兩家公司共霸全球的基本格局。
戴威治一上任即敏銳嗅到亞洲機遇。大陸拍賣伊始,他就迅捷反應,積極籌劃設立上海代表處,試圖敲開中國大門。英籍華人朱仁明(Lillian Chin)女士出身海上名門,人脈關系廣泛。她喜歡瓷器收藏,原是佳士得重要客戶。她與上海博物館關系密切,樂善好施,館中印章館即是她夫婦倆第一個捐建。戴威治知人善任,說服朱女士負責上海代表處創建。
1994年4月,上海代表處如期成立,開業慶典暨世界藝術品展覽,假座上海商城四樓中庭隆重開幕。場面可謂盛況空前,令國人大開眼界。商城臨街的大樓上掛滿紫紅色醒目橫幅,彩色海報隨處可見。大型金屬展架專門從英國空運進來,展覽設計師和搭建工人也由英國空降。展品內容更彰顯佳士得的世界地位,塞尚、莫奈、達利、畢加索、夏加爾等世界級大師的作品一應俱全。其他中國書畫、瓷器、翡翠珠寶、鐘表以及珍稀郵票等展品質量同樣可圈可點。另外,精選的香港天民樓明清彩瓷特展更讓人大飽眼福。滬上及周邊藝術收藏愛好者紛至沓來,每位參觀者進場,除了能得到一份精美的免費圖錄外,更精心奉送一枚在英國定制的紀念幣,以志開業之禧。事無巨細,在在體現大英風范。整場慶典花銷,事后據說光直接費用就有60萬英鎊,當時合人民幣將近千萬,手筆之大,令人咋舌。
佳士得率先搶灘上海,風光無限,令蘇富比措手不及。他們倉促應戰,馬上也在希爾頓酒店開設代表處。但相對而言,后者非常儉省,有好幾年僅在一間標準客房里辦公。
雖然表面上代表處是一個聯絡窗口,但從一開始佳士得就不滿足于此。他們積極尋找各種可能,試圖打開缺口,開展拍賣業務。朱女士為此可謂殫精竭慮,通過關系,尋求各種機會和幫助。甚至曾試圖利用海外高官訪問中國的時機,托人帶信給中國最高首腦。戴威治還設想,采用借雞生蛋的方式,先盤下一家公司,積累貨源和客戶,以期為將來服務。由于當時中國對外政策的種種限制,種種計劃均遭擱淺。開頭幾年,代表處的經營可謂慘淡。
1995年秋季,佳士得沖破重重阻力,首度北上,在北京王府飯店舉辦拍賣預展。北京的長官作風和辦事效率讓人徒喚無奈,幾經周折,最后這一預展必須在與當地某小拍賣公司“合作主辦”的前提下才得以如期舉行。盡管如此,同樣引起轟動。第二年,起因好像是一則對手蘇富比將在北京開設辦事處的傳聞,實質是對北京藝術市場重要性的日益關注,促使佳士得決心在京開設辦事處。自中國加入WTO后,拍賣業保護政策于2004年12月11日終止,但文物拍賣業仍屬限制開放。對此,佳士得迅即反應,尋找準入途徑。翌年參與有關機構合作成立永樂拍賣公司,輸出“佳士得”商標授權,附帶相應的培訓和管理。此舉令北京拍賣界大為緊張,據聞曾聯名上書有關部門抵制。作為一種替罪羊式的“懲罰”,當時永樂副總,拍賣官劉新惠被“臨時取消拍賣師資格”。
如今,蘇富比和佳士得終成正果,獲得內地拍賣資質。尤其后者首享外商獨資待遇,誠為“佳士得247年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也見出中國對拍賣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不過,針對拍賣執照中“從事除文物以外的一般藝術品拍賣”這一特別限制,有國內同行調侃,“這如同開個餐廳,經營除炒菜之外的一般飲食。”殊不知,老外在“炒菜”之外的經營恰恰是其強項,你看麥當勞、星巴克、Wagas,一個個在國內如魚得水,做得風生水起。還有那哈根達斯冰淇淋,做起月餅和巧克力火鍋來同樣迷倒國人,賺錢水平有目共睹。同理,兩大國際拍賣巨頭,斗法兩百多年,掌控全球藝術市場話語權,吸金能力自是非比尋常。“中國炒菜”固然吃香,但西餐的“花頭精”在國內照樣大有市場,賣點多多。中國現當代藝術之外,西洋藝術、印象派及戰后大師繪畫、珠寶名表、紅酒雪茄、奢侈品乃至游艇豪宅等等名目,同樣能讓臂大拳粗的國內豪客們看得眼花繚亂,慷慨埋單。至于展覽展示、藝術顧問咨詢、教育培訓和其他周邊服務,則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如今老大進場,南北夾擊,重洗國內市場格局在所難免。凡是到過英國,冬天見識過許多英國老建筑門口至今還燒兩盞瓦斯燈的人們,根本不會擔心他們日后在中國所擺的種種英倫排場。即使開局或許并不順利,但長期來看帶給市場的正能量肯定樂觀。
記得1994年的開幕展上,資深記者李堅問戴威治,希望何時開始大陸拍賣業務。戴威治一臉自信,表示佳士得進中國,有備而來,可以等二三十年。當時大家聽了,都覺得無法想象。現在二十年不到即得償所愿,不能不佩服其高瞻遠矚。
“狼”來了,中國拍賣業正式進入短兵相接,開始與“狼”共舞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