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海粟因一場模特兒風波事件而使得上海文化界翻云覆雨,自己也成為美術界的風云人物時,遠在歐洲的徐悲鴻正徜徉在西方浩繁豐饒的繪畫世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著藝術世界的養分。 徐悲鴻19歲時在同鄉徐子明教授那里看到法國盧浮宮的名畫復制品之后,醉心西方藝術,就產生過想要去留學法國的念頭,但當時經濟窘迫,赴歐洲留學也只能是一個夢想而已。自進入哈同花園后,生活狀況一點點好轉,出國游學的夢就更真切了。 1917年,遠在家鄉的妻子病重,徐悲鴻在接到家人催促回家的信之后匆匆返家,妻子卻因為被送到常州看病而未曾得見,徐悲鴻只好給妻子留了一件皮背心和30元錢,又返回上海,事后不久,妻子在家中病逝。 這段時間,也正是徐悲鴻和蔣碧薇(那時她還叫蔣棠珍)情感萌芽的階段。蔣碧薇原本已經定好了一門親事,未來的夫婿是她父親的學生。蔣碧薇本來對這門親事就不滿意,結果,這個未婚夫也不爭氣,臨近考試,竟然跑到未來的岳丈家想要搞到考試題,打起了作弊的主意。徐悲鴻在哈同花園的時候,常常來蔣府與蔣梅笙教授攀談,蔣家人難免將未來的姑爺與眼前這個器宇軒昂、瀟灑不凡的悲鴻做比較,有一次,蔣梅笙竟然與妻子喟然長嘆:“要是我們再有一個女兒就好了。”這話被蔣碧薇聽到,心中更加難受。 徐悲鴻也對蔣碧薇心生好感,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得到了康有為的支持。此時,徐悲鴻得到了哈同花園1600塊大洋的贊助,對外宣稱說是4月中旬啟程去法國留學,并赴蔣家的餞行晚宴,其實暗地里買到了去日本長崎的船票。1917年5月,徐悲鴻偕蔣碧薇乘日本“博愛丸”輪船,由上海私奔到日本長崎,再轉道東京,在東京住了下來。 在日本留居期間,徐悲鴻常常到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家那里參觀臨摹,有空時就與日本書畫家中村不折、竹內棲鳳等人討論學術。日本印刷術優美精良,出版的藝術書籍非常豐富,徐悲鴻喜好書畫,沒事的時候就在書店流連,看到喜歡的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來。他在日本收獲頗豐,不僅淘到了很多喜歡的藝術珍品,期間,也與日本藝術界的著名人士進行交流,在學術研究上獲益很多。 由于徐悲鴻與蔣碧薇所帶資金有限,當時只找了一個約6平方米的小房間,吃飯也是在房東處搭伙。饒是如此節約,半年后,他們所帶的錢也幾乎花完了,據蔣碧薇《我與悲鴻》中敘述道:“我們在東京住了半年,旅費和生活費用花得不多,倒是徐先生大量地買書買畫所費不貲,因此我們帶來的兩千塊錢很快就要用完了。東京居家大不易,再拖下去就得挨餓,于是我們只好在當年11月間,又從東京黯然地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的徐悲鴻和蔣碧薇,首先去拜訪了康有為,期望能有機會去歐洲游學。康有為建議徐悲鴻先去北京,等歐洲局勢穩定一些再謀劃不遲,又寫信給在北京的大弟子羅癭公,希望他能幫助徐悲鴻。 蔣碧薇因為違背婚約離家出走,從日本回來后也不敢回家,只好和徐悲鴻暫時住在一個小旅館里。蔣母聽說女兒回來了,晚上偷偷地來旅館看望自己的女兒,見女兒住的地方狹窄,就張羅著給女兒和徐悲鴻租了一間廂房。在上海沒待多久,徐悲鴻就帶著康有為的介紹信北上去了北京。
在北京,經友人介紹,徐悲鴻認識了華林,后來在華林的引薦下,見到了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蔡元培見徐悲鴻畫藝精湛,就聘請他為剛剛成立的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 徐悲鴻便在北大一邊教書一邊等待公費留學法國的機會。在羅癭公的引薦下,徐悲鴻認識了當時擔任教育總長的傅增湘。傅增湘看了徐悲鴻的畫非常欣賞,表示說,如果有留學法國的機會,一定讓徐悲鴻前往。后來,由于第一批留法名額有限,徐悲鴻未能名列官費留學名單上。徐悲鴻得知消息后大怒,認為傅增湘欺騙了他,當下寫了一封言辭尖刻的信以泄心頭之憤。不久,歐戰結束,傅增湘仍然擔任段祺瑞內閣的教育總長,在第二批留法學生名單中,徐悲鴻的名字赫然在列。徐悲鴻以為當初寫信責罵過傅增湘,自己留學必然再無機會,卻不料傅增湘不計前嫌,仍然記得之前自己的承諾,這讓徐悲鴻大感內疚,登門拜謝。幾經周折,徐悲鴻終于在1918年末爭取到了公費出國的機會。 也是在這一年,劉海粟的上海美專校刊《美術》雜志發行。《美術》雜志是中國第一本專業美術雜志,為中國新文化啟蒙做出了重要貢獻,蔡元培、沈恩孚等眾多名士都先后為它題寫了刊名。魯迅也以筆名“庚言”在《美術》雜志第一期中熱情撰文:“可以看出主持者如何熱心經營,以及推廣的勞苦痕跡,希望從此引出許多創造天才,結得極好的果實……這么大的中國,這么多的人民,又在這個時候,創辦《美術》雜志,確如雪中送炭……” 《美術》雜志在1918年10月25日創刊,在第一期所附的同學錄中,就有徐悲鴻的名字,稱徐悲鴻為選科第二屆畢業生(畢業年限為1914年7月)。 這期雜志徐悲鴻沒有看到。 1919年3月17日,徐悲鴻偕妻子蔣碧薇隨中國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等89人,乘日本貨輪啟程奔赴法國,《申報》由此發文稱:徐氏為中國公派留學美術第一人。 當時還有一個刊物報道了此事,那就是上海美專的雜志《美術》,在《美術》雜志的“美術界消息”這一欄目中,有《美術家之赴法留學》一文,里面寫道: 北京大學教授、前圖畫美術學校畢業生徐悲鴻君,學術優長、名譽卓著,今###為預儲美術人才起見,特派徐君前赴法國國立美術專門學校留學,聞于前日已乘印伯丸由倫敦赴法,吾國之派赴西洋留學美術者,以徐君為第一人云。 在《美術》第二期刊出之時,徐悲鴻早已經到達了巴黎,也并未看見。否則,徐劉兩人的論戰恐怕要提前爆發好幾年。 1919年夏天,到達法國的徐悲鴻,面對聞名于世的文藝之都,很快便如癡如醉。20世紀初,西方藝術新派別不斷涌現。西方藝術最大的特點,一是對傳統的借鑒打破了民族、地區、國家、時間等人為的或自然的障礙而更具世界性;二是各門類藝術之間相互影響更趨密切,個性化的時代,強調個性和內省反思是社會的和個人的價值判斷的立足點。“反傳統”成為這個世紀藝術的主流,各種畫派開始次第出現,如,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以杜尚為代表的達達主義,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此外,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派、抽象派等甚囂塵上。 歐洲的繪畫藝術,從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的繪畫及雕塑藝術開始走向世界,直到莫奈、塞尚、凡高,它的發展源遠流長,有著自己的血統與傳承,與東方繪畫藝術風格迥然不同,但都屬于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寶貴遺產。
來自中國的徐悲鴻,站在歐洲的文藝中心巴黎,面對著林林總總的藝術派別,清醒地認識到,有選擇地吸收與摒棄是何等重要。 此時的徐悲鴻,如同一塊張開滿身細胞的海綿,掉入大海中,拼命吸吮養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去博物館臨摹,一去就是一天,只帶一塊干面包和一壺水,不到閉館不出來。久而久之,就落下了胃疼的病根。 徐悲鴻自忖素描底子不好,于是先進入巴黎私立朱利安畫院學習素描,他每天作畫十幾個小時,有時跑到動物園觀察猛獸寫生。幾個月下來,徐悲鴻的素描功底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二年,經過三輪考試,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法國國立最高美術學校圖畫科學習,師從弗拉孟教授。如今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檔案館中依然保留著徐悲鴻入校的檔案,在新生簽名簿上,徐悲鴻名字后面用鵝毛筆寫著: 出生地:宜興(中國) 導師:F?弗拉孟 被畫室接納時間: 參加入學考試時間: 被允許開始學習時間: 雖然是官費留學,但因為當時國內時局動蕩,軍閥混戰,來自北洋軍閥官府資助的官費時斷時續,當時去法國的留學生都曾遭遇過經濟上的窘迫,徐悲鴻也不例外。本來國內所郵寄的資費有限,他又喜歡購買書籍繪畫,每每一有錢就不能自持,出去購買大量文藝書籍,因此,他和蔣碧薇常常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蔣碧薇曾經憤怒地向他說道:“你是與藝術結婚,不是與我蔣碧薇。” 1921年4月法國國家美術展開幕,徐悲鴻從早上進去觀摩一直到閉館,走出會場時,才忽然發現外面下著大雪。他整天沒有進食,又缺少御寒的大衣,眼前沒有了藝術食糧的滋補,頓時感到饑寒交迫,腹痛如絞。回來后以為洗澡能御寒,不曾想澡還沒洗完,卻肚子痛得直不起腰來,從此徐悲鴻患上嚴重的腸痙攣癥。他常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并在一幅素描上如此寫道:“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生活貧難之時,總會遇到“貴人相助”,幫助他渡過難關。徐悲鴻的物質世界很貧乏,但是精神世界異常豐富。他身上金子般的光芒,常常會吸引到大師的青睞。 在法國,他非常仰慕當時的法國畫壇公認的領袖人物達仰,很想拜訪,但苦于無門,最后徐悲鴻不顧一切,冒著被拒絕的危險,帶著自己畫的作品登門求見。徐悲鴻誠懇的求學態度與作品都給達仰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大畫家對徐悲鴻很是贊賞,于是徐悲鴻在學校學畫之余,每到周末就去達仰家中求教,與達仰一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28年,徐悲鴻已經回國,畫家顏文梁到法國游學,拿著徐悲鴻寫的介紹信拜訪達仰,達仰的妻子聽說徐悲鴻有了孩子,親自做了一雙童鞋,讓顏文梁帶回去送給徐悲鴻的孩子。 1924年,在巴黎公社社員墓碑前寫生的徐悲鴻,偶遇了前來憑吊的周恩來。《周恩來傳》的主筆、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廖心文說:“當時周恩來到巴黎公社社員墻前憑吊死難烈士,遇到了正在這里寫生作畫的徐悲鴻。兩個人相見以后,可能因為兩個人都是江蘇人……所以覺得特別的親切。他們在巴黎產生的這種感情,延續到解放以后。” 在貧寒的生活中永遠有偉大的心靈做伴,這或許是徐悲鴻的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