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杰出貢獻。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概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杰出貢獻。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名朱漆姆木碗,此碗高5.7厘米,器壁較厚,造型古拙,壁外涂有一層薄薄的朱紅色漆料,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分析文物的漆工藝技法,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不但能種植漆樹,采集漆汁,熬制加工漆料,還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化學合成、反提煉技術——從汞物質中提取朱砂、銀珠粉質材料用以配制色漆。《韓非子》“十過篇”載:舜作食具,禹作祭器。(禮器)證明中國制造使用漆器的歷史源遠流長。但真正成為既有實用功能又有一定的藝術水平的器物,已是春秋至東漢這900多年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220年。而中國漆器工藝的最高代表作即為戰國至漢代的漆器,人們會不假思索地聯系到楚地(湖北)漆器,楚國是南方的一個強國,其漆器制作,不僅體現了楚國當時的漆藝水平,同時也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漆藝制作最高水平。例如:10年前中國古代漆器到法國舉辦展覽,參觀者均嘆為觀止,贊不絕口,對一件戰國中期的漆器彩繪漆木小座屏圖認為集雕刻藝術、造型彩繪藝術及髹漆藝術于一身,巧奪天工,精妙絕倫,簡直視為奇觀而轟動歐洲。 制作工藝流程及歷史價值 漆器是戰國至漢代重要的生活用器及工藝品,在當時極為盛行和發達。官辦、私營的大小作坊,比比皆是,其分工精細而嚴密,并采用流水線集約式生產模式,各管一行,春秋時就有“功木之工七”之說,制作一只最簡單的羽觴(耳杯),一般要經過素工、髹工、上工、銅耳、黃涂工、畫工、月工、清工、造工等不同工種來完成。《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說明其工藝復雜制作難度極大,又說:一文杯得銅杯十,今富足者銀口黃耳,金罍玉鐘;中者舒玉纻器,金錯蜀杯。可見漆器在當時價值之高,相當于10倍的青銅器價格。同時鑲銀口、包金邊更為皇族貴戚所壟斷,據史料記載,漢代一斤黃金估錢過萬,而一年之中僅制作皇宮使用的高檔漆器所耗費的黃金就高達1000斤。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當時的漆器使用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皇室成員用的漆器包金、鑲銀,貴族士大夫用鑲玉的漆器。第二,也可以作為財富的象征,為富足與貧困的分水嶺,擁有量越多檔次越高越富足。第三,可知漆器的制作相當費工、費時,屬于高檔的奢侈品,為一般平民百姓使用不起的東西。第四,其價格在當時就很昂貴,尤其包金、鑲銀器物屬于當時的官窯器,此時的漆器制作,已是一個繁榮發達的行業,日常產量和加工能力不斷提高,品種繁多、樣式新穎,達到幾百種之多,且造型美觀,髹飾技巧更加豐富多彩,包括雕刻彩繪,貼金、嵌銀、鑲玉,針刻、銅扣等多種裝飾方法,都可以熟練靈活地運用,同時其胎體已不限于木制胎,出現了竹胎、銅胎、陶胎、皮胎、角胎等多種形式,胎體制作技術明顯較春秋以前先進,裝飾工藝比早期的更為復雜、精巧,手法有斫制、旋制、鋸制、拼接、卯榫結構,包括圓雕、浮雕、透雕、鏤雕,并且出現了卷制,如漆奩(盒器)和卮(杯子)采用厚度僅1—2毫米的薄木板卷制粘接而成,比現在的三合板還薄且表面加工極其光滑平整,接口處兩端削成斜角對粘而成,幾乎天衣無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