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拍賣市場所呈現出的火爆行情,再次令全民收藏熱升溫,與大眾收藏關系最為密切的古玩、舊貨市場異常熱鬧。然而,在其背后,卻是一塊中國文物交易的灰色地帶,依照現行的《文物保護法》,文物政策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jié),古玩、舊貨市場中充斥著非法交易,中國文物市場處境尷尬。雖然新的文物政策頻繁出臺,規(guī)定趨于明確嚴格,但實際上,近年來文物盜竊、走私活動有增無減,演變得愈加猖獗。古玩、舊貨市場的東西來源于何方?它們在文物市場上是怎樣被交易的?這些東西又流向何處?公開的文物政策疏漏何在?為何守不住日漸稀缺的文物資源?如何有效抵制非法文物交易,防止文物流失?都是應該予以重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亂象叢生的 古玩市場 古玩市場脫胎于清末民初的“鬼市”,當時,落魄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在天亮之前,借助半明半暗的光線,帶著家藏的古董到街邊販賣,既避開了熟人之眼,還做成了買賣,這種古玩交易沿襲成市,便形成了古玩市場,一直延續(xù)至今。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已發(fā)展為以天雅古玩城、北京古玩城為主的古玩交易中心,也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古玩市場,全年365天開市,來往買賣的有各色人等,絡繹不絕。 1999年之前,當時的舊貨、古玩市場都是無證經營,是名副其實的“黑市”,城管、文物局和工商等部門再三表明要取締舊貨市場,但是,舊貨市場不但沒有消失,還越辦越大,相關部門的態(tài)度已由原來的打壓轉變?yōu)槟S。現在,這些古玩店基本都有工商部門批準的經營許可證,也有文物部門的經營許可證。天雅古玩城副總經理,藝術品經紀人楊實對近20年來古玩市場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慨萬千,用他的話來說,北京的古玩市場是在“打壓查抄”中發(fā)展起來的。盡管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出于保護文物的初衷,最初采取了嚴格打壓的政策,但“不能抑制民間收藏的欲望”。 雖然古玩市場的經營得到承認,最早是允許以“舊工藝品”的名義經營古舊文物,作為一種權宜之計,但是一直沒有明文規(guī)定,更沒有切實可操作的執(zhí)行方針,延續(xù)至今,古玩市場在經營和管理上仍舊沒有得到有效改觀,亂象叢生,亟待改善和規(guī)范。 記者在北京市區(qū)各大交易市場發(fā)現,這里交易的東西無所不有,上至高古玉器,下至20世紀的民俗用具,種類上則是青銅器、陶瓷、金銀器、珠寶玉石、絲織印染、木器家具、石刻陶俑、竹木牙雕,簡直無所不包。據記者調查,這些古玩的來源主要有三類:一,買家、藏家在市場上交易的舊貨;二,以制作仿品為生的手藝人和作坊的仿制品;三,早年流入市場的出土、出水文物,這些文物經過多年流通,幾經倒手之后,也找不到最初的來源,成為市場上流通的交易品。以造假的“工藝品”為主,偽造的種類上至博物館的精品重器,下至日常生活器皿,簡言之,只要有市場的就有偽造。仿品主要有民間民俗日常用品;歷史和民間流傳的藝術品;還有就是高仿的贗品,這類贗品的偽造技術和仿真效果都很高,銷售利潤也非常大。 古玩城、舊貨市場很多都是以經營“出土”的真假文物為主。交易的文物種類和時代非常復雜,然而,在這些數量眾多的贗品中,也夾雜著比重不大,但數量不小的流通文物,它們來源不明,品種繁多,幾經倒手,而其中文物價值最高、數量最大的當屬那種不能在拍賣場上拍的文物,例如漢唐陶俑、青銅器、高古玉等,由于這類物品受到《拍賣法》的限定,不能在公開的拍賣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混雜在古玩市場的贗品和工藝品中,成為地下黑市交易的主要品類。這部分散落民間的文物既得不到國家相應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也難以得到相應的市場價格。楊實將這部分文物稱之為“超生與私生的嬰兒”,文化學者吳樹則將其稱為“文物私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