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整理︱胡湖 張丁元-佳士得國際董事 張丁元(Eric Chang)——佳士得國際董事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品部主管 張丁元出生于臺灣,就職于香港。2001年以專家身份加入佳士得中國二十世紀藝術部門,并于2006年8月晉升為佳士得高級副總裁與亞洲藝術的國際董事,此外還在佳士得倫敦和紐約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工作中擔當重任,至今已有12年拍賣從業經驗。進入佳士得以前,張先生曾與帝門藝術中心及新時代畫廊等臺灣藝術機構合作。 佳士得是怎樣堅持專業性的? 專業性是一個整體性的東西,從客戶的體驗來講,當客戶收到佳士得的圖錄時,他們會很清楚地理解我們為什么會選擇這些作品,也能很明確地感受到作品的歷史性和美學觀點。而真正到展覽現場見到原作的時候,他們也能從視覺經驗上感受到這種氣氛。所以我覺得從圖錄到布展再到專業的解說方面,佳士得一直傳達一個美學價值,這個價值表現出來的就是市場的成交價,這就是佳士得在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平等。 僅從估價就能反映出一個拍賣行的專業立場,需要拍賣行對市場的把握,也需要與委托方的協商。佳士得的估價一向保守,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與客戶協商,這一點客戶對我們整體表現的信任度還是很高的,當然也不是沒有風險。我覺得佳士得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聘請了一個來自于倫敦、法國、美國、韓國、日本、中國等各國專家組成的知識團隊,我們需要讓不同的專家去認同這個藝術家或這件作品,同時,這些專家也會把這種信息傳達給他們所在區域的客人。所以在選件還有詮釋方面,我們的角度確實會有些不同。 佳士得強調亞洲美學的獨立性,在文化價值上講,亞洲美術跟西方是對等的,不應該說誰高誰低,我們希望這能得到全球的認同。但是,首先是在亞洲內部的認同,對于藝術推廣來說最難的就是文化障礙,這種文化障礙就是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排斥。佳士得希望把這種“藝術無國界”或“中國藝術的普世價值”帶給全世界,我們有條件借助亞洲整個平臺、整個學術團隊來做這樣的事情。 佳士得夜場一般都是頂級作品,但日場的量很大,難免不精,你們是怎么控制的? 在日場上,我們強調的是客觀性和多元性。要拍品少其實很容易,難的是要做到拍品量大而且保證質量。對于沒有經過市場考驗的藝術家,我們會在日場留出一部分余地去推薦。從品質上來講,日場是比較客觀的。從價格來講,我覺得這個行業最難的就是價格的真實性,這個價錢的普遍的認同在哪里?我覺得只能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才能夠表現出來。 佳士得率先引入日韓藝術品,最近東南亞藝術家也進入夜場,還有哪些創舉? 這一點佳士得也是一個榜樣,應該說這是一個信念的問題,我們去做這些藝術家,當時也有很多質疑,我們讓很多人理解了之后,他們反而成了跟隨者。其實我覺得佳士得對于亞洲來講,可能是拍賣行的一個標準,從展覽、選件、估價以及拍賣的過程,我們成了幾乎所有拍賣公司翻模的一個對象,這一點我們也很清楚。我們團隊希望把這個市場擴大,不是放在一個點上,而是放在一個廣面市場的價值上,也是以一個開拓者的心態去走這條路的。佳士得的其他創舉,比如說2004年我們就開始亞洲當代的拍賣了,2007年秋季開始做夜場。2010年9月,我們大樓翻新,做了一個拍賣場和展示空間。 佳士得在專業性上對自己還有哪些更高的要求? 應該怎么去斟酌不同文化,不同藏家的不同需求,這是國際公司最大的一個挑戰,也是國內公司進入國際公司要克服的最大環節。這方面,佳士得在團隊和宣傳上做了比較多的投入。我覺得佳士得這十年來幫亞洲奠定了很大的基礎,因為我們不是單純的去看一個買賣,而是看未來的文化價值方向,這一點上佳士得更能貼近藏家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