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藝術?藝術究竟是作什么用的?這問題,好像很不容易解答。如果從字的表面來講,那么,“藝”者技也,術者法也;以吾人敏慧的心機,而表現美術的方法,據物象之形色,而顯出生命之精神。這種解釋,雖不能算錯,但未免太簡單了。因為藝術的意義既很廣闊,同時,功用又很偉大,對于國家、民族,以及社會,都有莫大的關系。藝術不但能夠發啟吾人之思想,且能促進國家之文化,代表民族之優劣等,藝術是一切感情的表現,一切生命的靈魂。我們要想知道一個國家的文明、民族的優劣,只看他的藝術作品,就可以明了了。
不過,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因為文化和歷史的不同, 同時, 加以思想的變遷、 時代的演進,一般藝術的創造者, 就形成了種種的派別。 因此,吾人對于藝術,不求甚解,而亦不可解。況且人類的思想, 各有不同, 時代的演進, 又頗復雜,吾人對于藝術的觀念,不免有些神秘。以為他是哲學,是詩歌,又似乎是幻想的,超然的,不可思議的東西一樣,這也就因為是思想和時代的轉變, 而形成了藝術上的各種派別的關系,如中國畫,自唐宋迄今,每朝均有幾位杰出的畫家,各具風格,自成一派。尤以西洋藝術的派別,為最繁奇,如 19 世紀以前的古典派、寫實派,后來的印象派、表現派,以及未來派、野獸派等等。藝術的派別,既是如此分歧,而吾人欣賞藝術, 也就頗為不易。 所謂藝術大眾化,就更不可能了。尤其是中國的。
藝術,多少年來,和民間隔離很遠,因為中國畫,自唐宋以后,向來是重超然的表現。神韻的象征,偏于寫意,而不寫實,非是胸中據有丘壑,有所懷抱的人,不能有此超凡入圣的表現。同時,這種藝術,也非是士大夫之流,文人逸士之輩,不能玩味。至于庸夫俗子,民間大眾,就沒有鑒賞的可能了。因之,藝術究竟是作什么用的,什么是藝術?對于吾人,未免就成了一個莫大的疑問了。
吾人研習藝術,往往苦于不得其門而入,同時,派別既分歧,更不知何所適從。往往為各類派別所惑,以致將自己的天才、情感、個性等,完全埋沒,一世也不能發展。結果只能追隨于前, 步人之后, 既失去自己的情感、 個性,則永無新徑可尋,又豈有藝術的表現?吾人研究藝術者,如果陷入此境,其不以為自憐耶?
藝術既是一切情感的表現,一切生命的精神,而情感與生命,又都與時代的現實環境,有著絕對的連帶關系,所以無論是在任何派別之下,如果要表現自己的真情感、真精神,那么就不能不站在時代的路上, 抓住現實的環境。無論是文學、音樂、戲劇,都是一樣。如果一個純粹的作家,沒有現實的環境,就沒有他自己真實的情感,那么,也就不能有熱烈的情趣,像火焰那樣照耀在一般人的眼前。所以藝術之能感人至深者,是須要有現實的環境,來表現出真實的精神、活潑的生命。否則是不會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與同情的。 因為藝術既與國家、民族、社會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它是需要一個現實環境、時代的精神,來表達它的使命的。雖然藝術并不是作任何的工具, 然而它的生命,卻是絕對的產于時代的環境。因為藝術的創造者,不是以往,亦并非未來,僅僅是他目前的情感,他所看見的,是些什么,所感覺的,又是些什么。只要他能忠實地描寫出來,自然會給人們以真實的同情與充分的安慰。所以藝術之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精神、民族的優劣等,皆因其真誠忠實,無絲毫假借空虛,反映出一切的真理,光明燦爛,如日月之照于宇宙,而使人們朝夕所追求的,也就是這個燦爛的真理,所以一個藝術的發達的國家,可以看出人民的自然,活潑的情趣,處處都表示有生的精神。一般所謂高尚的文明的國家,恐怕絕不是僅僅地靠著科學的發達、物質的充裕,所能成功的吧!
至于情感,又從何而產生呢?因為吾人有思想,有靈慧,思想與靈慧,又是產生于外來的環境。吾人既不能單獨地存留于社會上,勢必要有多方面的接觸,在這多方面的環境中,覺得苦或是樂,于是就產生了情感。作一個簡單的比喻,例如:打你則痛,罵你則恨。如果打你罵你,你都不覺得什么呢?那么,你還是不能單獨地生存著,你總要找著你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一般信仰宗教的人們,以及一般修仙成佛的和尚們,雖然并不需要怎樣一個現實的環境,可是也不能不算是一種情感的表現吧!
在藝術的觀點上,我們認清了是由真實的情感構成的, 而情感又是由時代的環境產生的,那么,藝術就是一個時代的表現者了。從某一個時代的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出某一個時代的思想與情感,究竟是怎樣的精神。譬如在原始時候的人們, 是茹毛飲血, 穴居野處, 洪水猛獸,弱肉強食的時代, 簡直說不上什么思想與文明。后來出了黃帝,才有國家,才有政治,使人類有一個組織。因為要使這組織堅強穩固,所以作詩書,訂禮樂,治生理,漸漸地進化到了現在。今日的文明,今日的幸福,也不是偶然的。經了數千年來的變化,各方面的演進,在每一朝、每一代的過程之中,都有一個真實的環境、時代的精神,因之,才產生了藝術的情感。
當唐宋之時,人民都是很古樸的,宗教的信仰,也最深強,而藝術上的描寫,自然也很忠實。留傳至今的許多佛像人物等,都是慈祥的面孔、敦厚的表情。就是畫一幅花瓶吧,對于線的輪廓,也是非常規整的,而沒有一絲茍且的地方。至后來幾代,漸漸地就大不同了。因為環境與思想上的變遷, 受不了一切的約束,繪畫的風格,固然另有趨勢,這也由于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樂,各種不同的情緒使然,于是就造成了藝術家的筆墨,如奔放、蒼茫、雄健、清秀等等的筆觸,其表現之超然,寓意之抽象,都不外為氣韻生動,以象征一切萬物,而很少將萬物的形體, 以寫實的方法描寫出來,只憑主觀的感覺,而不重客觀的同情,施以神韻的技巧,來表現個人的情趣,這也就因為是時代的演進, 人們的思想隨之復雜的一種現象。所以中國畫,漸漸地脫離了一般人們,而不容易使人了解、欣賞,其原因也就在此。同時,文藝的頹落,也未嘗不是因為這個原故。
中國一般的藝術家,向來是孤僻自信,清高自賞,仿佛不屑與庸夫俗子往還,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當窗明幾凈的時候,則鋪紙揮筆,一泄胸中的懷抱,怡然自得,與世無關,于是藝術和一般人們,自然就隔離開了。再有一般俊秀之士,因為命運乖違,有志不能達到,或因事業失敗,退隱茍安,于是就寄情于詩琴書畫,以資修心養性, 這些都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不過,大家如果都這樣地作起來,藝術還有發展的一天嗎?
凡是民間大眾的藝術作品,無一不含有深刻的人生意味。在國家太平的時候,人民都安居樂業,過著快樂的生活,在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已看見了許多這樣的圖畫,如田家之樂,播種的農夫,牛背上的牧童,高山幽徑的樵夫,寒江獨釣的老叟,夕陽映照的茅屋窗前紡織的婦孺,這些人是怎樣安閑地做著他們的工作,又是怎樣顯示出一個農業立國的國家!然而這些情景,現在都已經過去了。因為自從海禁大開,新文化的輸入,將我們數千年來靠以統治的文化、禮教、 經濟等, 都打破了。 所以農村破產,民不聊生,老弱貧病,孤苦無依,這許多現實的情景給予我們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而給予藝術的路上,又該是怎樣的一種趨勢呢?
我不知道我們中國目前的幾位自命為文藝復興的大師,尚在那里畫幾幅風景,或幾張走獸,而炫耀于一般達官顯者之前,是否可作文藝復興的基礎?誠一大疑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