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舉一例:倘使沒有學過圖畫的人,你請他畫一個人的臉孔,他一定畫錯。錯在什么地方呢?大都錯在眼睛畫得太高。他先畫個蛋形,在蛋形里頭,在上方的三分之一處畫眉毛眼睛,在下方的三分之一處,畫鼻頭嘴巴,這就大錯了。原來人的眼睛,一定生在頭的二分之一處,即正中。從眼睛到頭頂的距離,一定等于從眼睛到下巴的距離。沒有學過圖畫的人,為什么錯誤呢?也是“想”而不“看”的原故。他想。眼睛上面東西很少,只有不甚重要的兩條眉毛,其余額骨和頭發不足注意。而眼睛下面花樣很多,鼻頭是長長的,底下有兩個洞,會流出鼻涕來。嘴巴會吃飯,又會講話。有時上下還會生出胡須來。這樣一想,就覺得眼睛以上很冷靜,而以下很熱鬧。于是提起筆來,把眼睛高高地畫在上方,就成了很可怕的面貌(讀者諸君可試畫畫看)。倘然能屏絕思慮,用直線的眼光去觀察臉孔的本身的姿態。就可發見前述的定規,眼睛的位置必定在頭的正中。眼睛以上,花樣雖少,地方卻大。如果應用這眼光去看嬰孩的頭,更可知道,嬰孩的眼睛生得非常之低,竟位在頭的下方三分之一處。眼睛以上,腦殼很大,要占頭的三分之二。眼睛以下,口鼻下巴都很小,只占頭的三分之一。有一張宣傳畫,畫丈夫去當兵,妻子背著嬰孩種田,我看那嬰孩,簡直是一個小型的大人。那女人背著這樣的一個怪物而種田,樣子很可笑。看的人都說,“這孩子畫得不像”。但他們說不出不像的原故來。其實原故很簡單,就只是兩只眼睛畫得太高了,畫在比正中更高的地方,就畫成一個“小大人”。只要把眼睛改低,改在頭的下面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像一個可愛的嬰孩了。
上面兩實例,足證我們的眼光,常被思慮所惑亂。因而看不清楚物象本身的姿態。兒童思慮簡單,最容易發見物象的本相。所以,學畫從兒童時代學起,最易入門。但只要能懂得把眼光放直的方法,即使是飽經世故的成人也可以學畫。
要學藝術的人們,請先把你們的眼光放直來!
眼光放直的方法,最初有兩種練習,第一是透視練習,第二是色彩練習。
透視法,又名遠近法,英文叫做perspective。這是對于“形狀”的“眼光放直法”。換言之,就是把眼前的立體形的景物看作平面形(當它是掛在你眼前的一張畫)的方法。你眼前的各種景物,對你的距離遠近不等:一枝花離開你數尺,一間屋離開你數丈,一座山離開你數里。但你要把這些景物描在紙上時,必須撤去它們的距離,把它們看作沒有遠近之差的同一平面上的景象,方才可寫成繪畫。“遠近法”這個名詞,就是從這意義上來的。要把遠近不同的許多事物拉到同一平面上來,使它們沒有遠近之差,只要假定你眼前豎立著一塊很大的玻璃板(猶似站在大商店的樣子窗〔櫥窗〕前),隔著玻璃板而眺望景物,許多景物透過了玻璃板而映入你的眼中時,便在玻璃上顯出繪畫的狀態。“透視法”這個名詞,就是從這意義上來的。
物體的大小高低等形狀,實際的與透視的(繪畫的)完全不同。實際上同樣的,在繪畫上有種種變化;距離遠近一變,大的東西會變成小,方的東西會變成扁。位置上下一變,高的東西會變成很低,低的東西會變成很高。例如:筆直的馬路旁邊,種著同樣高低的許多樹。你站在馬路中眺望樹列。忘記它們的遠近。當它們是面前一塊大玻璃板上的現象時,便見樹木越遠越小越短。又如很長的走廊的天花板上,裝著許多電燈。你站在走廊的一端眺望時,用上述的看法,便見電燈越遠越小越低。再看走廊的地板,便見越遠越小越高。
研究這種形狀變化的規則的,就是遠近法。遠近法的要點,是“視線”與“視點”。在玻璃板上畫一條與觀者的眼睛等高的水平線,這就是“視線”。再從觀者所站立的地方向上引一垂線,二線在玻璃板上相交,這交點就是“視點”。此時眼前一切物體的形狀的變化,皆受視線與視點的規律。凡在視線上面的(實際上,就是比觀者的眼睛的位置更高的東西。例如電燈,屋檐等),近者高而遠者低。反之,在視線下面的(實際上,就是比觀者的眼睛低的東西,例如教室里的凳子,走廊里的地板,鐵路等),近者低而遠者高。在畫中,視線就是地平線。視點就是觀者所向的地平線上的一點。上下左右四方一切物體,皆由視點的放射線規定其大小的變化。關于詳細的法則,有透視法專書記述,現在不必詳說。讀者須知道:透視法,其實很容易。只要懂得了眼光放直的看法,一切透視法都懂得,不必再讀透視法專書了。透視法專書,好比文法書,你們學英語,只要熟讀理會,不學文法亦可。反之,如不熟讀理會,要按照了文法的規則而講英語,是萬萬不能的。同理,不懂得眼光放直的方法,要按照了遠近法的規則作畫,也是萬萬不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