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外媒體流傳一句俏皮語:“北京有兩大必看的人群景觀——天安門廣場抬頭看升國旗;潘家園地攤低頭尋國寶!”此話很幽默,也很寫實。有人專門作過統計,潘家園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約在8萬人左右(圖4),到了節假日,更是游人如潮、摩肩接踵。 提起北京潘家園,如今全世界只要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稍有興趣的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國內古玩界就更是如此,圈內人若是誰沒到過潘家園,恐怕跟人談業界之事都會遭人白眼小看,就如同早年那些古董客沒到過琉璃廠一般。 潘家園舊貨市場位于東三環潘家園橋西側,1995年之前,這里已經形成了人稱“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場。那時候,每天天沒亮,一些來路不明的“鬼”們紛紛從胡同里鉆出來,占據街道兩旁的空地,放下麻布袋或蛇皮包,從里頭掏出些舊貨就地擺上攤兒(圖5)。 幾乎與此同時,一些“古玩蟲”也匆匆趕到這里,騎車的、步行的,還有人一溜兒小跑兼做早鍛煉。他們每人帶著一只小手電筒,借助手電光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逛,挑選自己心愛之物,直到天大亮自動散場。 賣主這邊,往往都會有人自發充當“哨兵”,占據一處垃圾堆或雜物堆的高處,擺上幾樣東西,一邊談買賣,一邊目光四移,發現有“敵情”,收拾東西就逃,同時,還大聲吼著發出警報:“城管來了!工商來了!文物局來了!稽查隊來了!”買的和賣的一秒鐘之前還在天南海北地胡吹亂侃,這會兒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最敏捷的身手收拾好“鬼貨”,用百米跑的速度沖向岔道、胡同,作鳥獸散。有年紀大的和腿腳不便跑不動者,自然就倒霉了,輕的東西被查抄,重則連人帶物都被帶走,交完罰款再放人。雖說諸多的執法部門都管這一行動叫“查抄”,但實際上與“沒收”是同義詞,一經拿走,絕無發還,可在法律上這樣叫法要好聽得多,因為打砸搶違法,“沒收”私有財產要經過法院判決,唯有這“查抄”是一種執法過程,東西是暫時擱他那兒。盡管這一擱遙遙無期,但打表面兒看上去似乎并沒有違法。 1995年,借助拍賣公司將文物公開上市的東風,有關部門解放思想,在潘家園街道南邊的空地上用帆布搭建了臨時帳篷,然后讓街面上的“孤魂野鬼”們退街進場,半收半掩、半合法半非法地將一些文物摻雜在古玩舊貨中公開買賣。再往后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文物法》的頒布,市場不斷擴大,條件越來越好,進場人數與資金也逐年遞增。截至2005年,這里占地面積達48 500平方米,攤點3000多個,來自全國24個省市、幾十個民族的古玩商販有數萬人之多。 隨著拍賣業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的誕生和中國旅游業的日漸繁榮,再加上新聞媒體不遺余力的炒作,潘家園在極短的時間內超出了始作俑者最初的創意極限,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多體系、理念化的文化標志,它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用現代交易手段進行充值,讓外國人觸手可及、令中國人為之癲狂。據不完全統計:潘家園開園以來,全世界有近百個國家、10000余人次的各國政要和使節先后慕名來到這里。如芬蘭總統哈洛寧、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夫人、泰國公主詩琳通、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夫人、“歐元之父”蒙代爾等。其中,包括克林頓的夫人在內的不少“第一夫人”,還把在潘家園參觀和購物的經歷寫進她們的回憶錄。越來越多的國家甚至把潘家園列入重要的旅游景點,“登長城、吃烤鴨、游故宮、逛潘家園”,已成為外國游客到中國旅游的重要項目(圖7)。 今天的潘家園,已順理成章地坐上了目前中國內地古玩聚散地的頭把交椅,這里每周四至周日開放4天,每天的商品成交額如果按入場者平均消費100元估算,就有800萬元,保守點打個對折,也能在四百萬人民幣以上。每到開放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淘客”們晃動著不同膚色的手,在地攤上挑來揀去、討價還價,寒來暑往、樂此不疲。 潘家園舊貨市場經營的商品主要有五大類:字畫、陶瓷、青銅器、金銀珠寶器、竹木牙骨器等(圖6)。記者作過估算,每天上攤兒的這五大類商品不少于十幾萬件。這些打著“古玩”旗號的東西都是來自哪里?這當中的流通環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說來,字畫的來路簡單一些,基本上都出自社會流傳的真品和一些職業畫匠臨摹的贗品。其他物品的來路有四條:一是由文物販子走街串鄉,到老百姓家里收購一些祖傳或偶得之物;二是在一些古代有名的老窯址、老作坊都有專門仿古做舊的新工地,它們生產的仿古器物通過各種渠道通常可以在幾天內迅速流入國內外文物市場;三是家傳或市場上倒騰的舊對象;四是盜墓所得。 這些真真假假的古玩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是由兩類人的經營活動構成。一類相當于批發商,道上人稱“大爺”,這些人是中國古玩市場的源頭和始作俑者。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不會在市場上公開露面,基本上是一些見不得陽光的盜墓賊或文物制假者。這部分人行蹤詭秘,風險性大,蹲大牢判重刑、丟身子掉腦袋的都有,但在藝術品市場流通鏈上,與那些直接進市場經營買賣的下線比,他們的經濟收入卻顯得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