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是令人煩心的一天。海灘、沙地擠滿游泳的人,讓我們看著都難受。咖啡館的露天茶座,還有那些游客,讓我們看著心里都堵得慌。我們沒錢也不想加入他們的行列,就呆在家中的屋子里,一直到周一早上才出門。父親不來看我們,自然也就沒有爺爺的消息,10月份是他八十八歲的生日。 巴勃利托曾給他打過電話,沒想到是杰奎琳接的。
“您是誰?”
“他的孫子。”
“是誰?”
“我想跟爺爺說話。”
“您到底是誰?”
“巴勃羅。”
“巴勃羅? 年青人,您應該知道,世上只有一個巴勃羅,而這位巴勃羅不想見您。”
這些話對哥哥來說不啻一把插入心窩的尖刀。叫這個名字難道有罪!成了冒名頂替,成了無賴,成了無恥之徒,成了讓人看不起的人?!
杰奎琳用尖酸刻薄和不屑的口氣說道:
“大師不在,不過您可以寫信給他。”
巴勃利托和我給爺爺寫過多次信,卻從來沒有得到過他只言片語的回信。在進行精神治療時,我一想到這些,眼淚便奪框而出,不知流了多少。其中有杰奎琳撕毀的信件,也有爺爺沒開封的信件。在這些信中,我們翻來覆去地說我們愛他,可以幫助他,理解他。
還有沒有寄出的信。
還有些信直截了當:
“我們是你的小孫子,我們需要你。我們實在不愿像小猴子一樣躲在一個你看不上眼的父親身后去見你。我們想單獨見你,想知道你在想什么。我們希望你能給我們講講在馬拉加度過的童年生活,講講你的父親唐·何塞·魯伊斯,講講你的母親瑪麗亞·畢加索·洛佩斯,你的名字畢加索就是從她那里繼承下來的。你的妹妹洛拉是個什么樣的人?還有你的叔叔薩爾瓦多,在你生下來時他曾往你鼻子里吹煙,好讓你活過來,而當時接生員還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還有你的教母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奧斯當時是怎么喂你奶吃的,因為你母親當時已累得喂不動奶了。他們都是什么樣的人?你瞧,既然你把我們的父親偷走了,我們就要找你去尋根。為了建立現在,就應該有一個過去。爺爺,把這個過去給我們吧。
“哪怕一次也行,爺爺,給我們吧!”
10月。夏多布里昂學校重新開課。這一年是哲學年,要對紀德、尼采、普魯斯特、蘭波、司湯達進行反思。他們每個人都是大師,在學識、熱情和反叛方面一個比一個強。一個思想、一個亮點、一個論點便令我們爭論不休。
“旅途之中,行者為要。”
我們的靈魂在翱翔,我們為某個警句而贊嘆不已,尋找理論根據,吹毛求疵,發癲發狂。命題,反命題,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
唇槍舌戰之中,男生女生尋找對手,都想把對方拿下。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會產生神奇的效果。加謬的一句話,便可成就一對對俊男靚女,普雷韋的詩具有同等效果:
不要怪我以你相稱,
唯深愛之人有此殊榮,
何必在乎一見鐘情。
我喜歡這種含蓄純潔的氛圍。討我好感的殷勤倜儻的男孩子都在設法給我開啟一扇門,表現頗為浪漫,且又克制,非常文雅。手指的碰撞,貼貼臉頰都會讓我心跳不已。他們從我這里得到的僅此而已。我對他們唯一的要求是要尊重我。希望巴勃利托愛他們,也希望他們愛巴勃利托。
我異常多愁善感,一位男孩送給我一枚從集市上贏來的破戒指,我就想入非非。這枚戒指已脫離了原來的意義,它使我的想象力任意馳騁,以為可以由此最終抹掉畢加索留在我身上的烙印和傷痕。
那個時候我什么都不懂,幼稚而又單純,容易輕信。
巴勃利托被我們班上一位女孩子迷住了。她叫多米妮克, 科西嘉人,漂亮、溫柔、純潔,有思想,有深度,是那種各種優點集于一身的女孩子。
愛情、歡娛,巴勃利托很想向她公開自己的愛慕之心,但是自小就與愛無緣,“我愛你”這句話怎么好說出口呢?
巴勃利托生性害羞、內向,他不敢把心里話向這位科西嘉女孩子表露。
我理解你沉默的目光
然而多米妮克并不理解巴勃利托的目光。巴勃利托不主動表白,姑娘怎能知道他喜歡她?
“我該怎么辦?”一天晚上,巴勃利托問我說。
“你想讓我去對她說?”
“我有很多話要對她說呢。”
“你可以給她寫信。”
如何用詞?巴勃利托一拖再拖,最后也沒能把心里話說出來。他心里有太多憂慮、太多傷痕、太多破碎的希望。
太多的太多,巴勃利托動作太慢,多米妮克名花有主了。
愛情是沒工夫等待的。
父親把電話打到學校來。他要見我們,但巴勃利托拒而不見。他不想再受罪了。
父親把見面的地點定在戛納車站對面的一家咖啡館的露天茶座。隨他一起來的還有一位他從巴黎帶來的名叫塞利娜的年輕女人。說是年輕女人,她也就十九歲上下,只比我大兩歲。父親在我耳邊悄聲說:
“塞利娜是個朋友,只是一般朋友而已。”
從我狡獪的目光中,他知道我對此壓根不信。塞利娜是一般朋友還是小蜜,他沒有必要掩飾什么。我又不會對母親或對克里斯蒂娜說這些事,即使偶爾碰上也不會多嘴多舌。很久以來,我對他不可告人的花花公子那套已無動于衷了。從某種角度來講,他已是陌路人。
“你哥哥不愿見我?”他用一種可憐的聲調說道。
“他來不了。”
相對無言。我們之間的話很少……而禁區太多。
幸好有塞利娜在場,一副嬌滴滴的樣子,不停地吃吃笑著,眉飛色舞很是興奮。跟名聞遐邇的畫家的兒子和小孫女在一起,她覺得很開心。
明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