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工作者繼續尋找南詔國王們的黃金罐時,南詔的神秘面紗層層揭開。
隋唐時期,在今云南地區錯雜散居著許多部落,名號繁多,難以勝計。就種族來說,主要有白蠻與烏蠻。烏蠻大體仍過著畜牧生活,男女都用牛羊皮制衣。從7世紀初葉開始,烏蠻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建立起六個詔。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王國,他們分別是蒙舍詔(又稱南詔)、蒙嶲詔、越析詔、邆賧詔、浪穹詔、施浪詔。
南詔國王姓蒙,始祖名舍龍。蒙舍龍原先祖居在哀牢,后來因為得罪了仇家,兩家犯下不共戴天的仇恨,為了躲避災難,蒙家舉家遷到蒙舍川隱居。蒙家前來之后,仍是當地的大戶,全家隱姓埋名,低調處世,又好樂善布施,很快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戴。
蒙舍龍有一個兒子名叫龍獨邏,又名細奴邏。唐太宗時,白蠻大姓蒙舍酋長張樂進求讓位給細奴邏,細奴邏成為當地的各族酋主。在爭取當地各族百姓支持的同時,細奴邏特別注重發展和北方強大的唐王朝的關系,積極尋求唐朝的支持。653年,細奴邏遣子邏盛炎入唐朝為質,得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信任,唐高宗任命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對其在當地的統治予以支持。
為了躲避仇禍而被迫遠走,沒想到很快成為當地的首領,蒙家在云南地區上演了一幕咸魚翻身的大戲。在細奴邏時期,這場戲遠沒有達到頂點,他的后人皮羅閣繼續努力,一舉創立了南詔國。
當時,西藏吐蕃勢力強大,進入洱海湖區北部。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因此仍依附于唐朝。唐朝為了抵御吐蕃,大力支持南詔進行統一戰爭。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區的白蠻諸部,取代了“白子國”,并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南詔統一洱海地區,無疑是唐朝統一天下的一個重要步驟,既為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在云南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為嘉獎南詔皮羅閣統一洱海地區的功勛,唐玄宗于公元738年冊封他為“南詔王”。
然而,南詔的野心沒有就此終止。不久,皮羅閣利用滇東爨部的動亂,揮戈東進兼并爨部,與唐朝發生激烈沖突。南詔在吐蕃的支持下大敗唐軍。這時候,唐朝政府由于安史之亂,中央朝廷自身不能自保,勢力被迫退出云南。南詔借此機會,迅速統一了云南。
此后,南詔與唐朝和吐蕃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總的來看,唐朝的勢力在南詔越來越強大,而吐蕃的影響日益減弱。在強大的唐朝的影響下,南詔迅速發展,參照唐制建立了相當完備的政權組織,還實行了均田制度。南詔的紡織技術原來比較低,但自從成都的織工進入云南后,南詔的紡織技術就趕上了唐朝的水平。南詔的冶煉技術也相當進步,它所產的浪劍、郁刀、鐸鞘等武器鋒利無比,素負盛名。南詔的建筑大多模仿唐制,現存南詔時期的大理崇圣寺塔,巍峨壯觀,就是由漢族工匠恭韜、微義設計建成的。
在南詔后期,大臣專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公元902年,漢族大臣鄭買嗣推翻蒙氏南詔,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長和”。在經歷了“大長和”、“大天興”和“大義寧”之后,云南地區進入了大理國統治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