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猜測尼雅遺址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王國維根據斯坦因的考察報告和尼雅遺址中發現的漢代殘簡,發表了論文《流沙墜簡》,“在漢為精絕國地”,肯定了斯坦因的推斷。 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來到尼雅,他背著監管人員不得動土的指令,讓隨從從廢墟中挖掘出26枚漢代木簡,木簡用當時中原王朝通用的書寫形式。就是在這樣的木簡中,他終于找到了讓他期盼已久的記載,“漢精絕王承書從……”這7個字直接清楚地肯定了木簡出土的廢墟確實就是漢書精絕王的住地,尼雅就是《漢書·西域傳》中的精絕國故址!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于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共480戶,3360人,軍隊500人。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精絕國”只是一個人口僅與村落般多的國家。可是在2000多年以前,西域的許多小國家大多如此。“精絕國”這小小國家,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卻是商旅的必經之地,因此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所。那精美的絲綢,犍陀羅藝術和佉盧文木牘,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民居和佛塔,都表明“精絕國”的經濟文化有相當高的水準,學者們稱之為“尼雅文明”。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絕國以來,此后的史籍對精絕國的記載都很少,精絕國人最后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作為一個袖珍國家,僅有500名士兵的精絕國在那個兼并戰爭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的。樓蘭國在改名鄯善之后,因為是西出陽關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經盛極一時。大約在東漢王朝的末年,強大起來的鄯善兼并了包括精絕在內的鄰近的幾個綠洲城邦。從那時起,尼雅河流域被納入鄯善王國的版圖,變成了它的一個行政區,精絕國改名為精絕州。 鄯善王對精絕的治理比較高明。他起用當地的一些有勢力的人物,委任官職,負責管理精絕州的人民。國王還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檢查稅收和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他還下令:全國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糾紛,都可以直接上訴國王,由國王本人裁決、處置。 那時正是西晉時期,精絕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后來精絕復國,在故土上仍然延續著自己的文明。 西晉以后,尼雅文明逐漸衰落下去,變為沒有人煙、流沙肆虐的荒漠。到了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道:“從媲摩川東進入沙海,走200多里,就是尼壤(尼雅)城了。尼壤城周長三四里,位于大沼澤地中。那里又熱又濕,難以跋涉,蘆草生長茂盛,沒有可以通行的途徑,唯有進入城中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往來的人沒有不經過這座城池的。而于闐則以此地作為其東境的關防。從尼壤繼續往東走,就進入大流沙地帶。那里沙流漫漫,聚散隨風而定,人走過之后留不下痕跡。也正因為這樣,有很多人在那里迷路了。在大流沙地帶,放眼四顧,都是茫茫沙漠,分不清東南西北。因此,那些往來的行旅就把別人的遺骨聚集起來作為路標。不僅分不清方向,那里水草也很缺乏,熱風肆虐,風起的時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人們在那里時不時地還會聽到歌和呼嘯的聲音,有時會聽到哭泣之聲。不知不覺間,人就會跟隨聲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處,這樣一來就經常有走失的人。這都是鬼魂精靈所干的事……” 這之后,再無精絕國的記載,精絕國神秘消失了。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遺跡,從此擄走大量文物之后,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古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