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體驗:美術館與觀眾關系的關鍵詞
人類的物質需求在現代化社會生產的極度豐富中得到不斷的滿足,精神需求被提到空前重要的層面。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浪潮的趨動下,體驗成為人類生活的關鍵詞。體驗是內在的,存在于個人心中,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所得。
體驗的概念最早在經濟領域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和詹姆斯?H.吉爾摩(JamesH.Gilmore)提出:體驗經濟是從服務經濟中分離出來,它是繼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服務經濟后的第四個經濟階段。其最鮮明的特征是企業提供一種讓客戶身在其中并且難以忘懷的體驗。在體驗經濟時代里,人們追求與眾不同的感受,人們渴望參與、體驗過程并因此歷久難忘。
從購買有形的消費品轉向花錢買感覺,當企業圍繞著人們的消費觀念轉變積極進行變革的時刻,對于本身即為輸出美、理念、價值、知識、文明等形而上的公益性美術館而言,更應該重視觀眾的感覺,也就是觀眾的體驗。
體驗形成感覺,但這并不等于說體驗就是虛無飄渺的感覺。在企業經營中,體驗通常被看成服務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體驗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產品。經濟學者根據消費者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以及消費者是融入情境還是吸收信息兩個角度將體驗劃分為娛樂體驗、教育體驗、美學體驗、遁世體驗四大類別,并認為體驗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愈容易成功、越令人難忘,而只有巧妙融合這四大類別到達體驗的“甜蜜地帶”,才能留給人們最難忘的回憶。
體驗的四大類別
創造達到“甜蜜地帶”的生動體驗一直是娛樂業的核心。電影業、游樂場、互動游戲、動態模擬、虛擬實境……正是因為對消費者各方位感官剌激而蓬勃發展。但娛樂并不是人們唯一的體驗需求,人們更希望在體驗中得到精神和知識的提升。如果人們在美術館的參觀經驗符合體驗標準,使人們感受到舒適、受歡迎、有收獲,那么他們就可能成為經常來館的觀眾。
當代美術館本身就不僅僅是個傳播既有知識的機構,更應該是一個常新經驗的提供者,讓觀眾產生詩意與美感享受的地方。在以觀眾為中心的美術館時代,美術館的“感知經驗”將會代替“學習”這種概念,“場所精神”將覆蓋“展覽設計”所涉及范疇。 |